1. 首页 > 综合体育

骑士和奇才打平的比赛-骑士vs奇才历史交战

给我一个关于三国名将的故事 不要太有名的将 来一个不出名的 故事300子 急。。。。。。

骑士和奇才打平的比赛-骑士vs奇才历史交战

陈到(180-230),字叔至,汝南人也.他是蜀国堪比赵云的猛将,他是刘备的近卫统领,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他是三国五支精锐部队的之一白耗兵训练官兼指挥官,是他训练的这一支强大的队伍,他有旷世奇才,可历史对他记载甚少,他有非常远见,可演义对他只字不提,他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他的政治生涯是什么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名将-陈到.

陈到投奔刘备时,刘备正在豫州招贤纳谏,刘备看到这个英俊勇猛16岁小伙的时候,一眼就喜欢上了他,觉得陈到是个难得的将才,于是就让陈到做了他的副将,并让他训练自己在徐州带来的老本(白耗兵).于是陈到开始了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

陈到这一辈子都没有在军事有什么大作为,因为他是刘备的亲卫队长,因为他在刘备死后一直带领虎贲军增加汉东部边境的防御.所以我只能在此选几个能上的了台的战例来说下.

当阳之战:刘备带领自己的一家老小和自己部队和子民向荆州南部,后面紧紧跟随的曹操追兵,陈到负责保护刘备及其家属安全撤退,可是曹刘已经开始交战,陈到和刘备与刘备的家属走散了,陈到当机立断,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护刘备的安全,于是继续掩护刘备撤退.由赵云前去寻找刘备家属.终于由于陈到的拼死保护,刘备安全撤退,并且后来刘备家属也有赵云的保护安全撤退了,虽然中途没有遇到什么较大的敌人,但是没有陈到的保护,刘备能不能活着恐怕也是个问题.

夺益之战:益州之战刘备围攻雒城,副军师庞统被杀,陈到引一军在张任出城时,将其袭杀.为庞统报仇,也为未来攻克雒城做了重要的贡献.

夷陵之战:蜀将陈到誓予傅彤等报仇。在白帝外百里,地名猿臂角,到将七百白耳长矛军士,每人使二丈长矛一根、带雁翎刀一把,分三队。左边芦苇洼、怪石群里,右边丘坞、矮木丛内,各伏二百轻甲;余下三百精骑,随己扎在中路口旁高阜。吴军追击在,当首先锋为朱才,乃孙吴老臣朱治长子。全综、李异二将在中队,朱桓、朱然、刘阿、刘陀押后,起军近万。前、中二部俱是铁骑,兵势汹涌而来。及至,蜀兵中间那队长矛兵,迎头封住路口,陈到手拈丈五水文枪,厉声喝道:“吴贼,莫欺人太甚!”吴将朱才血气方刚,加马上前,挺起月戟便斗。与陈到战不数合,到诈败退去,吴骑随朱才争相拥入丛丘道内。

李异、全综亦进。李异大喊:“直踩过去,一日内生擒刘备!”全综虽心微疑惑,也跟着冲入。至猿臂角腹地,道路两边,蜀军伏兵大起,两边只把长枪突刺来。那长枪凶狠、杆杆戳得要紧,吴军应对不迭,顷刻已惊倒一片。道本拥塞,铁骑招了长枪抢袭,骑士纷纷落马,其余自相挤撞。路深处的慌作一团沙,路外的不知情要投入,路浅的要撤出来,路口的溃散逃跑不止。吴军大乱。陈到那二百人,复返身一路捅扎猛烈,人人以一当十,回杀过来。陈到径绞住朱才。才年轻精猛,不顾全势危急,奋起反击。战到十合之上,陈到那根水文丈五长枪,如击浪腾空、天降飞雹,朱才抵挡不住,方知亚子龙之手段。死命撑开兵器回马,眼看尚仅存一道缺口,自顾自逃窜出去。陈到混阵冲杀,无人可挡。往来突撞,挑翻数十骑。李异慌忙去迎,敌陈到不三合,被到一枪刺中心窝落马身死。那全综身已带创,早自管撞开己部兵士,遁出道外。吴骑杀没大半,蜀军两边四百兵士同出,一处追杀吴军。陈到马快,竟瞅见全综拼命在逃。辄一箭中其肩后。朱才慌呼残存骑兵护定综。极力加奔。

陈到策马突枪,直抢到适才大路口外朱桓、朱然跟前。吴军步兵,因奚马军坠覆,俱各惊惶,军无斗志。朱然因见全综身披鲜血,朱才气喘不止,忙接应住两个。俄知李异已丧在阵内。朱桓举双刀顶住陈到,战有五七合,势力不加。朱然教刘阿、刘陀保定综、才,便自去助桓。哪知陡然间,南北各来一队军马,好似火燎荒野,流矢般夹射过来。吴兵益骇:“子龙本身来也!”果然北边赵云、南边赖敬,两路包抄杀到。二朱方以二战陈到一个,不至于狼狈得紧,即刻复着慌。刘阿、刘陀硬头皮帮上来,全综趴在马背动弹不能,朱才却奋然再换马跃出,去拦赖敬。朱然见众将都拢来,则自去会赵云。云一马突到,只一枪,朱然头盔滚落尘埃,头发披散。然大惊失色,拨马就东走。朱桓早无心恋战,回身亦遁。刘陀正忙了手脚,吃赵云迎面压至,手起一枪,刺陀身亡。刘阿无处逃窜,陈到大喝一身,那水文枪挥舞,割断刘阿咽喉,一命落阴。那边朱才本已着伤力疲,当不定赖敬长刀勇力,也急忙望东奔命。败剩吴卒,带着全综,退如丧犬。陈到引队杀截二里而止,谓东大笑道:“三猪一犬!回家好生养肉去罢!”

安全保护刘备撤退到白帝城,可以说没有陈到,刘备可能已经被陆逊给活捉了!

历史上的龙且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史记中,赫赫西楚大司马、传说中项羽手下第一猛将的龙且,一共只有四次战绩,还有两次是败绩:第一次,秦二世二年七月,于东阿大破秦军。

第二次,汉高祖二年,彭城之战前,与刘邦军战,败于定陶。

第三次,汉高祖三年,英布背楚,于淮南大败英布。

第四次,汉高祖四年,率楚军二十万救齐,与韩信战于潍水,战死。这就是龙且全部的人生轨迹——项氏初起兵时即为大司马,后一直为西楚重将,直至战死于潍水一战。龙且活着时虽然只出场了四次,但他战败身死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汉初功臣表上。刘邦手下的大小将领们,不论是功高者如韩信曹参灌婴,还是籍籍无名者如傅宽王周蔡寅丁复丁礼,都被记上了“杀龙且”这一大功。可以说,潍水一战,龙且之死,铺平了汉初大批将领日后的封侯之路。当然,龙且之死的影响,绝非只是为汉营诸将作垫脚石如此简单。龙且之死,堪称楚汉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大将阵亡,龙且本人也成为了五年楚汉相争中双方阵亡将士中最高级别将领之一(项羽除外……)。潍水之战,是楚汉之争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役,汉军占领三齐之地,对西楚形成了战略包围。韩信斩杀龙且,击溃西楚二十万大军,使项羽在痛失大将的同时,也失去了西楚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楚汉之争的形式从此逆转,项羽由攻转守,刘邦则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反攻。正是龙且在潍水之战的失利,让楚汉之争的形势完全倒转,直接导致了项羽最后的败亡。那么,在楚汉之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地位的龙且到底是什么人?

一、身世之谜龙且的身世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百科上说他和项羽从小是竹马竹马的兄弟,是没有提供任何史实依据的。说实话,在众多楚汉题材的文中,龙且什么身份都有,少羽的发小、情敌、黄忠式的老将、樊哙式的壮士,几乎是应有尽有,充分显示了广大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题外话:以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JQ为己任的本人当然是觉得竹马竹马这个设定更有爱啦,于是就在万众俯首那个巨坑中采用了这个设定。再厚颜无耻地说一句,貌似这坑的影响力还蛮大的,好多后来的同人文都沿用这一设定了……)事实上,对于龙且的个人信息,我们除了名字,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年龄、身世、甚至性别,都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没错,即便是性别,也是存有疑问的,因为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是男性。龙且是一员女将的可能性,从理论上来讲还是存在的。先秦以及秦汉时期,中国男尊女卑之风并未盛行,女性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领域。比如商朝女军事家妇好,秦时著名的女商人寡妇清,汉初平定南越的女大使辛追(大家可能更熟悉她的另一个名字——马王堆女尸),以及权倾天下的女政治家吕雉,等等。司马迁对女性还是非常尊重的,将吕雉传擢升为《吕太后本纪》便可见一斑。因此,即便传说中的西楚第一猛将其实是个女性,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不是还有人考证说希腊战神阿喀琉斯其实是一位女性么……)扯得有点远了,以上只是本着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探讨一下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已。龙且性别为男,这一点不会有人怀疑吧?如果非要说证据的话,请看龙且的名字——龙且, “且”字念“jū”,在古汉语中,这个“且”字其实是个象形文字,就是指男性的小弟弟的意思(在下资料有限,无法举证出处,但这一结论已从就读中文系的某控以及他的古汉语教授处证实,)。试问,哪个父母会给女儿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此,龙且是男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么说来,在咸阳宫里拿药囊砸荆轲导致他功败垂成的那个御医夏无且就很有可能是女性了……)性别的疑问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龙且的年龄。关于龙且的年龄,我个人的观点是他的年纪和项羽不会相差太大。其根据有二。第一,龙且的军事风格,第二,项羽的用人习惯。从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来看,项羽自己的战术风格,是走迅猛一派的,力求以雷霆之力,一击制敌。而项羽本身的性格,又是喜欢按自己个人喜好来用人的。因此,他重用的将领多是与他志同道合风格相似的,比如英布(钟离昧季布什么的军事风格实在考证不出来……)。《史记?6?1黥布列传》中提到,英布在后来反汉时,“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可见英布的行军布阵颇有项羽之风。反观之,韩信陈平这样擅使奇计的将领谋士,在项羽手中都未得重用。范增这样絮絮叨叨的老家伙,更是让项羽看到就嫌烦。项羽既然重用龙且,将举国之军交由他指挥,可见龙且深得其心。由此推测,龙且的作战风格应该也和项羽较为相似,以猛为主,潍水之战的急于求战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走这一路线的,年轻气盛的青年将领还是占了大多数(大多数,当然不是绝对),而老将们一般都力求稳妥。譬如战国末期秦灭楚之战,年轻的李信放言二十万即可拿下楚国,而老将王翦则力主需六十万大军,其后果是李信被项羽他老谋深算的爷爷项燕打的满地找牙,嬴政最终还是亲自向王翦道歉,请他动用六十万大军才灭了楚国。人年纪大了之后,思考问题都会更加全面周到,顾虑也会越来越多,不会再有年轻人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以龙且在潍水之战中身先士卒渡河追击败军的行为来看,不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更像是很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由此推断龙且是和项羽差不多年纪的青年将领,还算合理吧。于是,我们现在又推断出了龙且和少羽年龄相仿,这好像距离“龙且和项羽是竹马竹马的兄弟”这个假设越近了。那么,龙且到底是何时何地与项羽相识的?他到底是项羽在江东的故楚旧部,还是项氏自江东起兵后前来投奔的地方武装?这在史记中并无直接记载,我们只能从极少的蛛丝马迹中去推测出一些端倪。龙且的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在公元前208年七月,此时距离项氏一族在江东起兵,过了整整十个月。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史记?6?1项羽本纪》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注明一下:“引兵攻亢父”的主语为项羽,省略主语是司马爷爷的一大特点)。最重要的两点信息:第一,龙且此时已经是大司马。第二,龙且是独领一军。这个大司马,到底是谁的大司马?是怀王的大司马,还是项梁的大司马?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之前,项梁等人刚刚拥立了熊心为楚怀王,怀王立即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如任陈婴为上柱国。但是史记中并未提到“大司马”一职的任命。若龙且是怀王亲封的大司马,则他的地位还要在项梁项羽之上。先前说了,龙且的身份有两种可能,一是与项氏一同起兵的故楚旧将,二是反秦起义的地方武装。倘若龙且是怀王所封大司马,那必然是后者。当时拥立楚怀王的几股规模较大的地方武装,史记中指名道姓的几个如下:项梁,陈婴,英布,蒲将军。众人最初的兵力,项梁为八千,陈婴为二万。《黥布列传》中说到“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英布原本兵力至少有数千,投靠番君吴芮之后,还得到了他岳父吴芮手下的部分兵力。则英布投项梁时,兵力约摸在一万左右。蒲将军这个迷之人物考证不出来,兵力大概与英布相当。这么粗略估计一下,陈婴是兵力最多的一方,这也许正是怀王任命他为上柱国的原因。在楚制中,“上柱国”为总理大臣,“大司马”为军事总长。从以上几人的兵力对比来看,龙且如果是地方上的起义军首领,既然能力压项梁坐上大司马这个位置,手里至少有两万人马。要知道,连项梁都只是“自号”武信君,并未明确任何官职。如果龙且有这么强的兵力,太史公绝对不可能对这样一支庞大的地方武装只字未提。从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知道,陈婴、英布、蒲将军虽然都是“以兵属项梁”,但在领兵作战的时候还是相对独立的。直到项羽杀宋义后,“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6?1项羽本纪》)直到这时项羽才真正掌握了全部的兵权。龙且救齐东阿时,确是独领一军。然而除了这一次,其余地方都没有出现龙且的身影。倘若他先前是一支拥有两万人马以上的起义武装,司马迁怎会独独忽略了他?综合以上几点,龙且是怀王所封大司马这一可能性不大。然而,项梁当时只有义军八千,是否有可能设大司马一职呢?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史记?6?1项羽本纪》这句话中提到的司马,是基层军官的一种,与大司马并非同一含义。然项梁义军中既已有了完备军制,设有大司马一职也是极有可能的。若真是如此,龙且便是项氏军中权力仅次于项梁项羽的人物。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平曾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史记?6?1陈丞相世家》)项羽确实是有点任人唯亲的,就连英布这样在初期为他立下大功的将领,都没能进入西楚高层,因为英布毕竟是个外人(不过话说回来,倒也只有英布封了诸侯王,这算是一种补偿?)。到了楚汉相争时期,西楚的行政核心和军事高层都是项氏族人与亲信,如项它、项伯、项声、曹咎等。这个曹咎,是西楚的另一位大司马(详见后文),他虽非项氏族人,却对项梁有救命之恩,与项氏一族交情非同寻常。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史记?6?1项羽本纪》那么龙且呢?在起兵初期即为大司马,跟项氏一族关系必然更是非同一般,有极大可能是跟随项氏一族一起逃亡的故楚旧将,也有可能是项梁在吴中时结交的“吴中豪杰”之一。这里在附一个不算证据但是能帮助猜测的资料:〔龙〕羽音。武陵郡。黄帝孙飂叔安子董父,好畜龙,为豢龙氏。其后以官为氏。项羽将有龙且。《百家姓》

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汉书?6?1地理志》龙且这一支龙氏是楚国人,这大大增加了他是故楚旧将的可能性,而且他在江东起兵时就已跟随项氏了。这么看来,百度百科里那个“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的YY也并非不可能。然而,太史公为什么要特地指出项羽“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按理,如果龙且是项羽的人,只需说项羽和田荣救东阿就行了,为何还要特地指出龙且?我个人的猜测是,当时项氏军总指挥是项梁,龙且并非项羽部下,而是与项羽同属项梁部下,他二人当时极有可能是分领两军的,因此太史公才在此处特别指出龙且。于是综上所述,我推测出的龙且的身世大概就是这样的:性别男,与项羽年龄相若,曾为故楚旧将,江东起兵之时即在项梁麾下,为大司马,公元前208年与项羽、田荣救东阿,大败秦军。

二、楚大司马(本章为西楚部分大臣及将领介绍)西楚建国之后,项羽在行政上很大一部分沿用了旧楚官制,其中级别最高者,文为令尹、柱国,武为大司马(对于楚制我不算太了解,不知柱国是令伊是否并列)。大司马,实为统领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能当得大司马一职、统领全国军事者,必是受到项羽绝对信任的。史记一共记载了项羽的三任大司马,龙且,曹咎,周殷。这三人与项羽的关系如何?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史记?6?1项羽本纪》

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史记?6?1项羽本纪》早年在江东时,项梁曾犯事入狱,多亏曹咎出面才摆平,曹咎是项梁的救命恩人,与项氏的关系自是非同一般。而龙且和周殷呢?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6?1陈丞相世家》陈平为刘邦献离间计时,特地点了四个人的名: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四个人,在他看来,这四人是项羽为数不多的“骨鲠之臣”。陈平先前曾评价项羽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史记?6?1陈丞相世家》)能够成为陈平眼中“不能信人”的项羽身边的“骨鲠之臣”,可见他们在项羽身边的地位之高。陈平对这几人的离间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从结果上来看,陈平好像使得范增被气走,病死于返乡途中,还使得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首先,范增被气走并非陈平离间之故。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6?1项羽本纪》这里太史公说“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主观揣测。范增一直是楚军阵营中要置刘邦于死地最坚决的人,不论先前的鸿门宴还是此处的荥阳之围。项羽再笨,也不可能疑心范增暗地里与刘邦有来往。倘若项羽真疑心范增与刘邦有私,那就绝不会放走范增,要么杀之,要么软禁,放走范增他就不怕范增把楚军最高机密全都泄露给刘邦么?他夺范增之权,并非疑心范增,而是正好借此机会摆脱范增的掣肘。范增在项羽集团中的身份是谋士,职责就是献策(至于项羽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了)。然而,可范增常常企图干预项羽的决策,偏偏还喜欢倚老卖老,经常在众人面前不给项羽面子(比如鸿门宴),项羽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怎么受得了?而且由于 “亚父”这个身份,还不得不对范增处处忍让,这对项羽来说太憋屈了。因此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相信陈平这个离间计,都正好借此机会让范增交出权力,回家养老。项羽夺范增之权,是他个人的决策,和陈平的离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更何况,说句实话,这个离间计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再来看看对钟离昧、龙且、周殷的离间。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闲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史记?6?1陈丞相世家》这里说项羽不信钟离昧等人,也是没有依据的,很可能又是太史公对当时情形做出的揣测罢了。陈平使反间计正是项羽对刘邦的荥阳之围之时,时间是汉高祖三年。而在此之后,这三人仍然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史记?6?1黥布列传》

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史记?6?1淮阴侯列传》

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史记?6?1项羽本纪》

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史记?6?1黥布列传》龙且先是率军前往讨伐翻盘的英布,后又率二十万之兵救齐,一直是项羽最为倚赖的将领。周殷在龙且曹咎死后,即任西楚大司马,掌九江兵。钟离昧一直率军在荥阳前线与汉军主力相持,兵败后项羽还亲自前往救援。因此,太史公在这里说项羽从此“不信钟离昧等”是说不通的。陈平的离间计其实是完全失败了,而他眼中的这四个“骨鲠之臣”,也确实对项羽忠心可鉴。除了周殷在最后不知为了什么原因降了刘邦(详见后文),范增自始至终都在为项羽的霸业谋划,直至负气出走疽发病死;龙且身先士卒战死沙场;钟离昧在项羽兵败自刎后拒不降汉(据说还领楚军残兵继续进行丅游击战),直至最后被刘邦擒杀(一说被韩信)。对比一下项羽手下的其他几位重臣: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史记?6?1项羽本纪》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6?1项羽本纪》项伯,西楚左令尹,项羽的季父,楚汉时期最大无间道。他对刘邦可谓是劳苦功高,得以封侯一点不为过。(扯一句无关的,项梁也是项羽的季父。)背叛项羽的项氏族人并非只有项伯一人,当时还有别人也是和项伯一起站在刘邦一边的,比如桃侯项襄。他本人的事迹我们无从考证,不过他儿子刘舍继承了他的侯位之后,曾在景帝期间官拜丞相。刘舍,本项氏亲也,赐姓刘氏。父襄佐高祖有功。《史记?6?1张丞相列传》徐广注项伯与张良有旧,向着刘邦,也就罢了。项襄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也不去说他了。可是,连项羽及其器重的西楚柱国项佗,居然也封了平皋侯。项佗,普遍认为与记载中的项他、项它是同一人。在反秦战争时期就已是楚将,楚汉战争时期曾被项羽派至魏豹身边任相国,亦曾与龙且协同作战,后为西楚柱国,被灌婴俘虏。章邯已破陈王,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使周市请救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史记?6?1魏豹彭越列传》

(灌婴)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史记?6?1樊郦滕灌列传》

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韩信破杀龙且,追至成阳,虏齐王广。《汉书?6?1陈胜项籍传》

(汉书中说救齐的主将是项佗,学界普遍认为这里项佗只是坐镇彭城负责的后方事务,主将仍是龙且。)

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酇、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史记?6?1樊郦滕灌列传》

(话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兰在潍水之战被俘后这里又被俘了一次……是被放回来的还是逃出来的?)不管从军事还是内政角度来说,项佗在西楚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有人评价项佗是西楚的萧何,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还有别的史实依据,他是项羽重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样一个国之重臣,在被俘后不但没有被杀,最终还封了侯,毫无疑问,他不但降了汉,还为刘邦立了大功。(估计是提供了很多西楚内部情报?)项羽最亲信的项氏族人、左令尹和柱国这两位栋梁之臣,居然都投靠了刘邦。比起那几位骨鲠之臣,真是……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项羽常年呆在军中,朝堂之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心腹之人。反观武将们,他们对项羽的忠诚度可就要高的多了。传说中的项羽手下五大将: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这五人中,虞子期是野史人物,不做讨论。龙且和钟离昧,先前说了,是项羽的“骨鲠之臣”,为数不多的誓死忠于项羽的人(不得不说一句,陈平的眼光真毒啊)。项羽虽是起用了众多项氏族人,但这些人牵涉到不少盘根错节的家族利益,倒也的确未必会像这些武将一样誓死效忠。相对于项伯项佗这两位总理级别的大臣投汉这类杯具来说,项羽在军中还是一个很成功的领导。且不论最后垓下的八百死士与二十八从骑,项羽手下的军队将领在败军之际,没有一个降汉的,单凭这点,项羽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好吧,我说的有点太绝对了,但确实没有一个重要将领是战败投降之后反过来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的。英布和周殷都是主动背叛。)由此看来,说项羽的心腹尽在军中一点不为过。而项羽在军中的最信任的人,便是龙且。(接下来有很多YY,还请见谅,咳咳……)项羽和刘邦是截然不同的,刘邦用韩信的话来说,最多“将兵十万”,碰上项羽这种军事奇才就只有挨揍的份。因此,刘邦的才能在于,他能指挥着韩信彭越等人替他打天下。然而项羽不同,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战场之才远远高于庙堂之能,他手下的将领们在军事才能上甚至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刘邦常常是输的一败涂地之后向他的将领们求救,而项羽恰恰相反,往往是他亲自冲锋陷阵无往不利,而他手下的将领在哪里打了败仗,就让他去救援。这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了:下属的才能完全比不上领导,凡事都要领导亲力亲为,领导还要不停地替下属们收拾烂摊子,这算什么事?人说项羽用人不如刘邦,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实在是他自身太优秀了导致无人可用。倘若刘邦也有项羽这样的军事才能,还会把指挥权全权交给韩信么?显然不会。扯得有点远了,继续说龙且。其实这一段就是要说明,项羽这样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英布反了,他放心地派龙且去打;齐国求援,他便将二十万的主力大军交到龙且手里。由此可见,项羽对龙且是多么地倚重和信任。潍水一战龙且虽然战败,但他宁死不降直至战死,毕竟没有负了项羽对他的信任。(宁死不降这个是怎么YY出来的呢?古代打仗对于敌方重要将领,都是生擒重于斩杀的。潍水之战中龙且所在的先头部队脱离了主力,被韩信包围。此时龙且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兵力对比大约是数千人对十万+?)在这种毫无悬念的实力对比下,韩信的第一选择必然是劝降。而且前面也说到了,龙且的亚将周兰就没死,是被俘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回到了项羽身边,然后又被灌婴俘虏了一次(这个……)。但是龙且身为主将却死了,可见他是宁死不降。YY完毕。)而另一位大司马曹咎之死(详见后文),那就更是可歌可泣了,三位主将齐齐自刎于汜水之上,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啊!三军用命,将士效死。项羽最后虽然兵败身死了,但就这一点来说,他的人格魅力还是闪耀千古的。一不小心又扯远了,继续说五大将。五大将中,龙且在起兵时即任大司马,一直是项羽心腹,排名第一无可争议。英布排名第二,多是凭的巨鹿之战的战功。其实我个人认为英布不应该排入五大将里。他本身是地方起义军首领,只是在怀王时期受项羽调遣,严格来说并非项羽手下,且后来又被封为十八路诸侯王之一,把他排在诸多西楚将领之间,实在有些牵强。对于英布的背叛,没有什么可以谴责的。他并非西楚将领,而是一个有野心的诸侯王,诸侯之间的关系,本就分分合合错综复杂,为自己谋利益是应当的。后来英布反汉之时说“欲为帝”,也证实了他的野心。因此,英布在五大将中身份特殊,不适合与其他几位作对比,更谈不上忠诚度之类的。(英布事迹详见后文)季布和钟离昧的排名谁在前,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史记中并无季布作战的记载,而对钟离昧也仅仅知道他是项羽的心腹重臣,几次作战都没有什么特别,他二人行军打仗水平孰高孰低,很难确定,只能从刘邦对他们俩的怨恨程度来侧面推断。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史记?6?1季布栾布列传》

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史记?6?1季布栾布列传》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史记?6?1淮阴侯列传》一个是悬赏千金,一个是勒令逮捕,刘邦更恨谁一些还真不好说。不过刘邦“诏楚捕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为难韩信,这么看来好像还是季布更重要一些。不过,就忠诚度来说,钟离昧是胜过季布的。毕竟,季布被刘邦赦免之后还是当了汉臣,此乃后话。说完五大将,终于可以来说说大司马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