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综合体育

乒超联赛前四-乒超联赛42大板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超联赛前四-乒超联赛42大板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时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死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死对手。然而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记得蔡振华这么说:丁松误导了在他以后的所有削球选手。从战术层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从器材来说,丁松的反手是正胶而不是长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转;从规则来说当初允许发球遮挡,所以丁松的转不转发球威胁巨大。最后就是意识层面了,徐寅生说要从进攻打法的小选手中选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现在两面弧圈当道,百花齐放的说法也不提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但是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其次,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另外,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现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巳经凤毛麟角了,斩露头角的顶尖选手,排名前十的几乎没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经前后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争雄过一时,但后来削球的发展就日渐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韩莹、徐孝元还能打进四强,男乒除马特等就几乎找不出什么表现突出的个人了。削球打法犹如直拍打法一样,遇到了瓶颈期,发展前景不很乐观。

丁松的高光时刻是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世锦赛团体赛上,对瑞典的卡尔松的三号单打对诀上。也就是这一战使他成名,他种以守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给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尔松是毫无办法而迅速败北。他的胜利使他争取来年的亚特兰大奥运资格增添了法码,只是在对当时男乒最大对手老瓦的胜率上,刘国梁占优才挤掉丁松,搭上奥运末班车。当时的丁松内心是颇为不服的,但奥运会结果一出来,刘国梁表现太出色一一双冠王,此时丁松才感叹:若自己参赛,未必有刘国梁这样的成绩,于是也就释怀了。

此后丁松的个人乒涯闪光点就不多了,之后就转入教练工作,培养年轻选手去了。后来韩国出了个朱世赫,很有丁松遗风,且有过之无不极,最好成绩夺得过世锦赛亚军。对当时的二王一马也是互有胜负,参加乒超联赛,经常上场,也是削中带攻,攻防有度,极有观赏性,很受球迷欢迎。现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选手更少了,男乒的马特‘在乒超上倒能胜名将,但在世界赛上就难以取胜了。不知道国乒小将中还有能人不?胡丽梅算不算一个?

削球打法在国乒 历史 上倒辉煌过一段时间,著名的有张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张燮林的打法与丁松不同,纯削死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点是海底捞月式的,极富艺术性,被人称为魔术师,他与西德的绍勒尔并称当时的世界削球大师,如果两人碰上,死缠烂打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有趣的是,两人开赛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谁熬得住,让时间来说话吧。后来国际乒联改了规则,每一球超过12个来回即判输,所以这之后的”持久战”就告一段落,成为美好的佳话而永远留在乒坛 历史 上了。

现在的规定更严格了,超时不论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采用轮换发球制。现在的削球也与过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虽然以削为主,但不时又对攻起来,属改进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一种改革吧,否则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更难夺冠。过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大赛上夺冠,现在的削球手能进四强就不错了。女乒目前还有几个高手,对攻球手有一定威胁,但碰到刘诗雯、伊藤、孙颖莎也只能败北。男乒连进前十的选手都难找,何时再现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着吧!

削球选手越来越少,主要是这种打法是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付出,其他人进攻打法进步明显,而削球是个体力活,被动挨打,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削死”对方,而对方的一记重扣或调动大角度,却能使你被动甚至置于死地。削球打法考验着削球手的体力、意志和技能,能坚持得了吗?

所以,削球手的培养就很困难了,首先必须个人心甘情愿的去”吃苦耐劳”,喜欢这种打法,且坚持不懈的硬着头皮干下去;其次要练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台内及中远台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灵活,耐力要足,否则削几下就累垮了,前功尽弃;再其次削中反攻技术要精,这比纯攻手掌握攻球后难度更大,因为转守为攻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有志去打削球的选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哟!

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采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同时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同时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车祸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削球手,做为打削球的人,在赛场上,没有很强的攻击力,频频被对手击败,赢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这种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一场是1995年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在第二场马战胜佩尔森,大比分1:1情况下,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丁松披挂上阵,乘胜追击,2:0拿下了卡尔松,为最后的夺冠奠定了胜局。

一场是1997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对王涛,可能是队友之间分外熟悉,那个多回合那个攻防转换,在38毫米小球时代,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记忆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静、决绝、孤僻,”95年一战成名,97年之后逐步淡出,98年国家队退役,赴德国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径选择之坚决果断,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名中国选手。2009年以后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与以往专业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个卓而不群的“孤独松”。

进攻极多,超越了同时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选手,颠覆了人们对于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惊呼“削球,还能这么打?”

一面反胶、一面颗粒(正胶)是削球选手的常规配置。遮挡发球、发球抢攻、旋转变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选手的常规技战术。丁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世界乒坛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认为是“攻与守、矛与盾”的完美平衡。

首先,丁松的防守功底扎实,能守得住,“立于不败之地”,这点往往被人忽视。然后,加上强于同时代任何其他削球选手的无比强烈的进攻意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二者合一,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几年之后,又一个相似但更强大的后生异军突起,震惊世界,他叫“朱世赫”,当然那是后话了。

世乒赛20大经典对决分别是哪些?

应该是“十大经典对决”

一、容国团的最后一击

25届世乒赛男单决赛前,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匈牙利的西多肯定获胜。前三局容国团以2比1领先,第四局,针对西多加转逼角反攻的战术,容国团采用了正手拉侧上旋球的办法,球到对方台上弹起后往右拐弯,使西多进攻难以瞄准,攻势随之减弱。随着容国团最后的有力一击,计分牌被定格在21比14上,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二、徐寅生12大板扣星野

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展开。中国队以1比2落后,徐寅生第四盘迎战星野,双方各胜一局后,第三局徐寅生打到20比18领先时抢先侧身进攻,星野只得退后防守,徐寅生采用步步为营的策略,用中等力量连扣星野的反手,在扣了五、六板后迫使星野站在左侧,然后看准机会扣对方的右路。徐寅生越扣越来劲,待星野放出第11个高球后,猛向对方的中路扣出第12大板,星野一时不知所措,动作变形,把球放出了界外。

三、邱钟惠女单圆梦

26届世乒赛女单决赛在我国选手邱钟惠与匈牙利选手高基安之间进行,前三局高基安以2比1领先。第四局,邱钟惠采用佯拉中路、突袭两大角的战术,以21比17将追平比分。决胜局高基安变稳为凶,比分一直领先,而邱钟惠在稳拉的基础上,不放过任何可以发力扣杀的机会,打到14比17落后时,邱钟惠决定改变战术,变稳为凶,果断拉球,发力抢攻,将比分反超至20比19。随着邱钟惠发球后侧身抢攻一板直线球,高基安判断失误回球下网。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诞生了。

四、李富荣走钢丝

在第28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2领先日本队,李富荣第六盘迎战木村。木村侧身抢拉弧圈球先发制人,以20比16领先,眼看再赢一分就能拿下这一局,场上局势却出现了逆转:李富荣发了一个旋转很强的下旋球,木村接发球失误;李富荣攥着球,深运一口气,发球,抢攻,得分!如此这般连追6分,以22比20赢得第一局!木村以21比15扳回一局后,决胜局李富荣加强了攻势,以21比11获胜。最终中国队以5比2的总比分再次击败日本队,第三次捧得斯韦思林杯。

五、郗恩庭的鸵鸟战术

32届世乒赛进行到男单四分之一决赛时,中国队只剩下郗恩庭一人。为了防止精神过度紧张,他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鸵鸟战术”,他只要教练告诉他下一个对手是谁,该怎么打,其余一概不问,就这样闷着头往前闯,居然进入了决赛。

决赛前三局瑞典约翰森以2比1领先,第四局,郗恩庭硬着头皮狠逼对方反手,以21比19胜出。决胜局郗恩庭在19比18领先时,接连打出两个擦边球,终于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六、陆元盛/黄亮绝路逢生

第34届世乒赛男双争进前八名的比赛中,陆元盛/黄亮与前双打世界冠军克兰帕尔/约尼尔相遇。前四局双方打成了2平,第五局,陆元盛/黄亮11比20落后,匈牙利选手似乎必胜无疑了,黄亮和陆元盛却不肯认输,他们连续四个发球抢攻,将比分追到15比20。此时轮到约尼尔发球,黄亮不时变换胶皮用反手回接。对手此刻开始紧张,回球接连失误,一口气让中国运动员追到20平。奇迹终于发生了,陆元盛/黄亮最终连得11分,以22比20反败为胜!

七、江嘉良狂洒英雄泪

在第39届的团体决赛中因病没有出场的瓦尔德内尔却在单打比赛中大发神威,接连以3比0淘汰陈龙灿和滕义。

决赛中,瓦尔德内尔以21比14先赢江嘉良一局。困境中,江嘉良大胆运用突击战术,以21比18,21比11连扳两局。第四局,瓦尔德内尔加强了节奏的变化,使江嘉良不能轻易起板,并伺机突击江嘉良的正手,比分一直打到20比16,江嘉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这时,江嘉良利用发球轮大胆侧身抢攻,把比分追到了20平。并最终以24比22取得了胜利,蝉联男单冠军。艰难获胜后,江嘉良洒下英雄泪。

八、津门绝血之战

第43届世乒赛之前,与斯韦思林杯阔别六年的中国男队立下了“同仇敌忾、打败瑞典、誓夺斯韦思林杯”的誓言。决赛前,中国队智囊团确定由丁松出任第三单打,并坚持用半决赛上连丢两分的马打第一主力。

1995年5月8日,世乒赛历史上最热烈的一天,中国队马、王涛和丁松每人拿下一分,中国队以3比2险胜瑞典,重夺斯韦思林杯。

九、刘国梁智斗瓦尔德内尔

第43届世乒赛男单四分之一决赛,世界第一直拍手与世界第一横拍手终于相遇。19岁的刘国梁面对瓦尔德内尔全无惧色,以22比20、21比17连胜两局。之后瓦尔德内尔开始发威,刘国梁疲于应付,16比21、17比21连输两局。

第5局,瓦尔德内尔正反手拉冲屡屡得分,以10比5领先。易地再战,已经无计可施的刘国梁大胆使用以前从未用过的新招术:用反胶接发球抢拉上手。这一新招使刘国梁在接发球时摆脱困境,打乱了老瓦的节奏。21比19,随着全场一片轰然喝彩,刘国梁赢得巅峰之战。

十、刘国正九死一生力挽狂澜

第46届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国队遭遇韩国队,前四盘双方战成2-2平,决胜盘由刘国正对垒韩国名将金泽洙。刘国正以16-21先失一局,第二局又以3-9落后,蔡振华果断叫停后,刘国正稳定情绪追成12平,又以17-13反超。但金泽洙此刻也表现出非凡勇气,在几乎不可能的角度下,连续打出好球,将比分扳成18平。

最惊心动魄,也是最精彩的时刻出现在刘国正以19-20落后的时候,只要金泽洙再得一分,中国队将无缘决赛,提前告别重温斯韦思林杯的梦想。此时的刘国正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镇定,几次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将比分追平,从20平到21平,再到22平,最终以24-22击败金泽洙,中国队绝处逢生!

决胜局与第二局如出一辙,金泽洙始终处于领先状态,刘国正则再次追到19-20。在随后让人窒息的“赛点”争夺中,21岁的刘国正追成20平、21平、22平、23平,最后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以25-23取得胜利,为世界乒坛贡献了最经典的一次对决。

中国乒乓球有哪些体育明星

人物简介

姓名:张怡宁(Zhang Yi'ning)

籍贯:北京

性别:女

生日:1981年10月5日

身高:171cm

体重:54kg

项目:乒乓球(中国国球)

打法: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

底板:蝴蝶牌张怡宁

胶皮:正手环球999,反手Yasaka

性格:沉稳内向

现在教练:李隼

最崇拜的运动员:邓亚萍、瓦尔德内尔

最难忘的一场比赛:八运会团体比赛决赛第一场胜杨影

打球经历:5岁打球,1991年进北京队,1993年进国家队

世界排名:仍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单打冠军

回首往昔

张怡宁头发短短的,眼睛大大的,眉毛浓浓的,总冷着一张脸---简直酷毙了。张怡宁打球,干脆利落。15岁刚出道,便在名将云集的八运会上不折不扣地扮演了一回“名将杀手”,将李菊、乔红、齐宝华一干明星齐刷刷斩于拍下,一鸣惊人;1999年,初次参加国际大赛的她,又拿了45届世乒赛女单亚军,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子。电话里约她采访,她的声音也是那么清脆干净,绝不拖泥带水;见了面,才发现假小子似的她笑起来竟如孩子般天真,有一口雪白的牙齿,像亦舒笔下的人物。

“我属于比较顺的那种。”张怡宁老练地说,依旧掩不住眼神里的那抹稚气。 东单童年的张怡宁好动且淘气,看了电视剧“排球女将”就天天扑拉着自各儿的气球,学小鹿纯子练习“晴空霹雳”。望女成凤的妈妈王凤英见她如此活泼,便带她报了不少业余兴趣培训班。开始是舞蹈,可小张怡宁似乎对站姿、手位练习什么的并不感兴趣,没两天便退了班;接着是武术,但老师说她个子太小,年龄也不够,于是再次退出;然后又是游泳,这回张怡宁倒乐意,高兴得“如鱼得水”,然而先天条件的限制---肩太靠前---却又使她离开了游泳池。最后,喜爱乒乓球的舅舅把宁宁领到了北京东单业余体校乒乓球队。宁宁眼前仿佛“哗”一下出现了一片新天地,她爱上了乒乓球。 那是1987年,张怡宁5岁。乒乓球这个新奇的玩具牢牢吸引住了张怡宁。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她在这方面特别有天赋---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到在5岁时就找准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的。张怡宁绝对力量不大,但爆发力好,球感尤其不错。在舅舅的指导下,她把“游戏”玩得游刃有余,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成就感。于是有一天,还是舅舅,他她领到了东城区业余体校教练的面前。初次见面,教练并未发觉这个瘦瘦小小的小丫头有些什么过人之处,反倒是因为已过了报名时间而不肯留下她。深深了解宁宁的舅舅急于想向教练证明,宁宁不是一般的孩子,竟举着宁宁的小手对教练说:“这孩子特坚强,特能吃苦。您看,这上面拉了道口子,她一点儿都没哭。” 也许是舅舅的诚意打动了教练,教练答应宁宁留下试训两天。没想到试训尚未结束,教练便悄悄跟宁宁说:“咱可就留在这儿,不去别地儿了啊。”

6岁半,宁宁上小学了,就是体校附近的铁路二小。宁宁家住陶然亭,每天早上6点30,都是爸爸张启源骑着那辆小三轮,从宣武骑到东城,送宁宁上学,风里来雨里去,从没间断过。“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坚持,我可能也打不到今天。” 世界亚军张怡宁如是说,眼里是深深的感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宁宁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下午四点钟,放学的时刻。一下课,她就飞奔到体校训练,直到晚上六七点,才摇晃着回家,乐此不疲。那时在宁宁的眼里,东单是个挺可爱的地方。有乒乓球,还有一堆小伙伴。大家一块儿训练,一块儿淘气。

“干什么淘事儿都是我带头。”说这话时,宁宁带着三分得意。”那会儿我们体校跟东单公园离得特近,我们组6个人,每次休息的时候都偷偷溜到旁边公园玩去。也不走正门儿,**,爬假山吧,也是不走铺好的石板路,专门捡不好走的山石爬……给教练逮住了挨罚,别人打一下手心,我要打两下,因为都是我带的头。” 教练名叫赵建国,40多岁了,主抓张怡宁。在他手里,宁宁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9岁时张怡宁第一次代表东城区出战,赢了,拿了北京市冠军。说起来,这冠军还有一小半是哭回来的。宁宁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决赛,对手是平常打过的一位小伙伴,宁宁从来没输给她过。前两局两人打成了1比1,第三局打成了15比13,对方领先。宁宁一下子傻了,没想到知根知底的对手会突然变得这么厉害,自己竟拿她一点辙都没有,从来没打得这么辛苦过!越想越委屈的宁宁竟“哇”地一下痛哭起来,哭得好伤心。 这一招可是对手没料到的,分了神的她在泪眼盈盈的宁宁面前没能绷住那口气儿,输了。

什刹海.先农坛什刹海业余体校门前临街的玻璃橱窗,不少人路过时都会停驻片刻。上面是一张张人们熟悉的面孔:王涛、张津京、奎媛媛……不久之后,这里应该再添一位,当然就是张怡宁了。带她的教练叫王碧玲,是王涛的启蒙教练王西天的女儿。算起来,王涛似乎还应是张怡宁的师叔。王教练师出名门,身手不凡,在她手里的一年半,宁宁的反手技术长了一块。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取得了个人第6,团体第4的成绩。然后是唐鑫森教练。唐教练是南方人,说一口好听的软软的普通话,可训练起来却绝不“心慈手软”。事业心极强的他,看到了宁宁的潜质,对她要求尤其严格。起初宁宁不大能接受,不过十一二岁的孩子到底开始懂事了,知道教练是为自己好,就还是很配合地完成教练布置下来的训练计划。配合的结果是进步。唐教练的心血没有白费,张怡宁偏慢的整体速率上去了,开始具备同高水平选手抗争的实力。 “什刹海四年,生活过得特别充实,老提着一口气。”那是一段积累的日子,为着将来的蓄时待发奠定了基础。

1994年底,张怡宁到了先农坛---北京市体工大队。在那里,张怡宁遇到了她乒乓生涯中最关键的人物---李隼。 “张怡宁是94年底进的北京二队。那时我在一队,一直听说有这么个小孩不错。95年全国少年比赛我看了一下,小孩儿球一般,但气质很好,输赢都不动声色。结果那回她把当时的全国少年冠军唐娜赢了,2比0。第一次打正式比赛就进了前8,还可以啊。这孩子身体条件一般,但手感很好……”

辉煌战绩

张怡宁5岁开始打球,1991年进入省队,1993年进入国家队,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张怡宁球风硬朗,打法凶狠,已经取代王楠成为中国女子乒乓球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首夺女子双打(与王楠)冠军,并夺得女单冠军。2005年夺得第48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实现世锦赛、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大满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再次同队友一道夺取女子团体冠军,并成功卫冕女单冠军。

1998年亚锦赛女团冠军、女单第五;第13届亚运会女团冠军;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黎巴嫩公开赛女单第五、女双亚军,中国公开赛女单第五、女双第三,意大利公开赛女单冠军、女双第三,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第五;

1999年世乒赛女单亚军、女双第三名,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第五;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女单亚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冠军,日本公开赛女双亚军(与张莹莹);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女单、女双第3名;世界杯女单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女单亚军;九运会女团冠军、女单亚军、混双第三;

2002年美国、丹麦、波兰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冠军、女双亚军;第14届亚运会女单冠军,女双、女团亚军;

2002年04月获得2001年度全国十佳乒乓球运动员

2003年03月获得2002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

2004年03月获得2003年度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十佳运动员

2004年08月获得创维奥运之星

2004年12月获得TOM体坛真心英雄

2004年12月获得2004搜狐体坛年度人物

2004年12月获得2004年乒超联赛最佳女运动员

2004年12月获得第六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2005年03月获得2004年度体坛魅力之星

2005年03月获得第二届首都“巾帼十杰”

2005年03月获得2004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最佳女运动员

2005年03月获得2004年度世界十佳运动员

2005年06月获得首届“首都杰出人才奖”

2005年12月获得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6年03月获得2005CCTV体坛风云人物

主要战绩

1998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1998年意大利公开赛女单冠军、女双季军

19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女子团体冠军

1998年亚洲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女单亚军、女双季军

2000年波兰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0年瑞典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0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冠军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女单女双季军

2001年第五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1年第二十一届大运会女团冠军、女双冠军

2001年第九届会运会女团冠军、女单亚军

2002年美国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2年第六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2年丹麦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2年波兰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2年釜山亚运会女单冠军、女双女团亚军

2002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冠军、女双亚军

2003年克罗地亚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单项比赛女双冠军、女单亚军

2003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3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团、女单、女双冠军

2003年德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3年丹麦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3年瑞典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3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女双亚军

2003年第七届女子世界杯季军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4年韩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4年新加坡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2004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4年日本公开赛女单冠军、女双亚军

2004年第八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4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团冠军

2004年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女团冠军

2004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双冠军

2005年卡塔尔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选拔赛玉林站女双冠军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选拔赛桂林站女单冠军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女单、女双冠军

2005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女单亚军、女双冠军

2005年日本乒乓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女单冠军、女团冠军

2005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冠军

2005年第九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6年克罗地亚公开赛女双冠军、女单亚军

2006年卡塔尔公开赛女单冠军、女双冠军

2006年科威特公开赛女双冠军

2003年克罗地亚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第47届世乒赛女双冠军,女单亚军,混双八强,世界杯女单第三名;

2004年世乒赛女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韩国站、长春站女单、女双冠军,新加坡站女单冠军、女双四强,克罗地亚站女双四强,日本站女单冠军、女双亚军,雅典奥运会女单(中国代表队自参加夏季奥运会来第100块金牌)、女双冠军,世界杯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女双冠军;

2005年卡塔尔、日本公开赛女单冠军,中国公开赛(深圳站)女双冠军,总决赛女单冠军,48届上海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双冠军(和王楠),成为继瓦尔德内尔,邓亚萍,刘国梁,王楠,孔令辉后,世界乒坛的第六位大满贯得主。世界杯女单冠军,四夺世界杯冠军;

2006年卡塔尔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科威特公开赛女双冠军,克罗地亚公开赛女单亚军、女双冠军,第48届不来梅世乒赛女团冠军,世界杯女单亚军;

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和王楠合作夺得女双冠军,女单第三,世界杯女单亚军。

2007年世乒赛女单第三名,斯洛文尼亚公开赛女双冠军(与郭焱),科威特公开赛女双冠军(与李晓霞)。

2008年第49届世乒赛女团冠军,最佳球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团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冠军。在8月22日进行的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张怡宁战胜队友王楠,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第47金。

球迷心声

我并不会特意关注她。她拿奥运冠军那年,她惨败给郭跃那年。我没有特意关注她。仍时不时会听到她的消息,嘴角微抿,也只是笑笑。

我不再有那种年少的激情,看比赛可以热血沸腾,尖叫,欢呼,熬夜,靠咖啡打起精神。我只是有时不小心还是会点开她的新闻,默默地看着,淡淡地想念。

她不需要更多的人了,因为她已经足以撑起整个世界。

如果我们爱她,那么请给她更多自由的空间。张怡宁不是神,她只是我们心底最最疼爱的女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