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vs500-乌拉尔边三轮
核事故有哪些?
严重的核事故于辐射事故包括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吉斯亭灾难、苏联K-431核潜艇事故、苏联核潜艇K-19事故、白垩河核反应堆事故、温德斯格尔火灾、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哥斯达黎加放疗事故、萨拉戈萨放疗事故、戈亚尼亚事故、教堂岩铀矿石泄露、SL-1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核电事故 分别是什么事故 什么事件发生的
一、切尔诺贝尔核电事故
曾经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站,在1986年4月26日发生泄漏,切尔诺贝尔4号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当中,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核电产生的放射物,相当于日本广岛的一百倍。8吨多的辐射物质泄漏,尘埃随风漂浮,给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污染。
很多良田受到了污染,因为核电站泄漏带来的后遗症,致使乌克兰250万人身患各种疾病。其中有47.3万名的儿童。这场灾难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至少是100年,辐射物质将持续10万年。核电站的泄漏给千前苏联带来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二、三英里岛核事故
这是美国最为严重的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凌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东南的三英里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发生一次放射物质泄漏事件,导致周围80公里受到核污染。事故原因,起因一台水泵跳闸导致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给水中断。
三、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2011年4月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建筑壳出现裂缝,是造成大量放射物质泄漏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事故处理人员,用水泥将这条20厘米的裂缝封死后,放射污染物质,还是泄漏而出。原因是水泥被源源不断的污水给冲走了。裂缝当中排出的污水,是安全标准的四倍,开始的时候核电的工作人员还希望用类似的胶水的物质,把裂缝的地方粘起来。可是封存失败,致使7吨放射废水泄漏,有两名员工受到核电污水的喷淋。
事故发生后,东电表示会对此次核泄漏事件全部负责。其实早在1978年福岛核电就发生一样的安全事故,但是到2007年才公之于众。事故发生后,处于核电周围的20公里人员全部撤离,很多放射物质流入太平洋,导致某些鱼类变异,身上留有放射物质。
扩展资料:
核辐射对人的影响: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人暴露在核辐射的环境下,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然后出现腹泻头疼等发烧的症状。也有可能出现无症状期,但是过几周后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在辐射量越大的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的更早,一半健康的成年人是无法承受4戈雷的辐射剂量。人在放射治疗时使用的辐射量大概是1-7戈雷。但是高度可控制的,而且是作用在一块很小的区域当中。
辐射最危险的是致癌,射线导致细胞不会变成新的细胞,只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癌细胞。有些辐射也并不是产生癌变,但是会更改基因,导致遗传下一代,造成新生婴儿的急性或者得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百度百科——切尔诺贝利事故
百度百科——三英里岛核事故
百度百科——福岛核事故
百度百科——核辐射
历史上共有几次核电站事故?原因是什么?
17次。
一、1979年3月28日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
三英里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尽管此次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二、1966年1月17日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
在西班牙海岸上空进行加油时,美国一架B-52轰炸机与KC-135加油飞机发生相撞。撞击之后,加油机彻底毁坏,B-52轰炸机惨遭解体,所携带的4 枚氢弹“逃离”破裂的机身。
其中两枚氢弹的“非核武器”撞地时发生爆炸,致使490英亩(约合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放射性钚污染。搜寻人员在地中海发现了其中一个装置。
三、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更多爆炸随即发生并引发大火,致使放射性尘降物进入空气中。
据悉,此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降物数量是在广岛投掷的所释放的400倍。
四、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在此之前,他们本可以进行紧急迫降。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五、1957年10月10日温斯克尔大火。
位于坎伯兰郡附近的一个英国核反应堆石墨堆芯起火酿成核灾难。大火导致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此次核灾难是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最为严重的反应堆事故。
六、1987年9月13日戈亚尼亚核事故。
在巴西的戈亚尼亚,一名垃圾场工人撬开了一个废弃的放疗机,并拆掉了一小块高放射性的氯化铯,灾难就此降临到这座城市,当时共有超过240人受到核辐射。由于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绿色蒙骗,孩子们用手接触并涂抹在皮肤上,导致几个街区污染,不得不拆除。
七、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7核爆炸。
这起发生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的核事故是由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导致的。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一个放射性气体云。
八、1985年8月10日K-431核潜艇事故。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K-431核潜艇)补充燃料过程中,E-2级K-431核潜艇发生爆炸,放射性气云进入空中。10名水兵在这起核事故中丧命,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
九、1999年9月30日东海村核事故。
发生在东京东北部东海村铀回收处理设施的核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事故发生时,工人们正在混合液体铀。
十、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的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十一、1988年1月6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座核电站,由于对核材料筒加热不当引起爆炸,造成1名工人死亡,100人受伤。
十二、1992年11月,法国发生了最严重的核事故:三名工作人员未穿防护服进入一座核粒子加速器后受到污染。
十三、1998年到2002年,印度在四年间核电站共发生了6次核泄漏事故。
十四、2003年12月29日,韩国荣光核电厂5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十五、2004年8月9日,日本中部福井县美滨核电站再次发生蒸汽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十六、2005年5月,英国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热氧再处理电厂因发生放射性液体泄漏事件被迫关闭。
十七、2011年3月12日,日本9级地震后,导致的日本福岛县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发生安全事故。
扩展资料:
核事故:
一般来说,在核设施(例如核电厂)内发生了意外情况,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和公众受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则称为核事故。显然,核事故的严重程度可以有一个很大的范围,为了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标准,国际上把核设施内发生的有安全意义的事件分为七个等级。
由表可以看出,只有4-7级才称为“事故”。5级以上的事故需要实施场外应急计划,这种事故世界上共发生过四次, 即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英国温茨凯尔事故,美国三里岛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大起火,并发生化学爆炸(并非核爆炸)。爆炸释放量相当于堆内约3%~4%的核燃料。
事故当时有2人被炸死,1人死于心脏病,救火中有29人受辐射损伤,其中28人因患急性放射致死。事故后周围30公里范围内撤离了21万居民。
事实上,这是一次严重的人为责任事故,当时研究人员在做一次安全实验,切断了反应堆所有的安全措施,却又启动了反应堆,这个实验方案严重违反了安全规程,这是事故的人为原因。
事故的技术原因是前苏联开发的这种石墨水冷堆具有较大的缺陷,它有一段正温度系数的正反馈工作区,这在反应堆的设计上是不能允许的,另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绝大多数核电站具有的安全壳。
1979年3月38日清晨,美国建在宾夕法尼亚洲哈里斯堡东南16公里的三哩岛核电站,第二号反应堆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失水事故,反应堆的堆芯部分熔化,大部分燃料元件损坏或熔化,放射性裂变产物泄漏到安全壳内,但并未外泄,对环境造成了轻微影响。
由于事发地为美国,这次事故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但其本身危害并不大,核电站内的118名职工无一伤亡,只有三人受到略高于季度允许剂量的照射,其余都在职业控制剂量以内。
外泄的放射性物质也更少,方圆80公里的200万居民中,平均每人所受的放射性剂量还不如带一年夜光表或看一年彩电所受的剂量。三哩岛核事故是迄今压水堆核电厂发生的最严重的事故。
参考资料:
现在的俄罗斯VS苏联的俄联邦面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简称苏联,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总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 、马里 、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 、乌德穆尔特 、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1940-1956年,还包括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苏联解体前的军事力量与部署截至1991年底,前苏联五大军种和总部机关及建筑部队的总兵力约为367.1万人。另外,在军事部门服务的文职人员约刀万人。具体情况如下:战略火箭军:总兵力为28万人,其中含院校1.4万人,占总兵力的7.6%;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98枚,基地19个。
陆军:总兵力127.22万人,含军事院校11万人,占总兵力的34.7%;编为146个师,其中摩步师102个,坦克师33个,炮兵师5个,其它师6个拥有中型坦克3.325万辆。
防空军:兵力49万人,含院校2.2万人,占总兵力的4.7%;编为9个防空集团军、1个防空战区,拥有各型飞机3400余架。 空军:总兵力为38.8万人,含院校4万人,占总兵力的10.6%,编为39个师,90个团,拥有作战飞机6260架。
海军:总兵力42万人,含院校5.4万人,占总兵力的11.4%;编为4个舰队,拥有各型舰艇1900艘、约450万吨,各型飞机50架。
在解体之前,苏联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是唯一可以和美国进行抗衡的国家。截至1991年底,苏军共分远东、南方、西南、西方四大战区和西北独立战略方向。全军编为13个、4大舰队、3个驻外集群和驻蒙苏军。其中,远东战区辖远东、外贝加尔、西伯利亚和太平洋舰队;南方战区辖外高加索、北高加索、土耳其斯坦和里海区舰队;西南战区辖喀尔巴吁、基辅廒德萨,以及黑海舰队;西方战区辖白俄罗斯及驻德、驻波和西北集群,以及波罗的海海军舰队;西方独立战略方向辖列宁格勒和北方舰队。另有莫斯科和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为战略预备队。苏军的部署情况是:驻亚洲地区苏军。苏军部署在亚洲地区的兵力共计为103.4万人,占苏联总兵力的28.2%。其中:战略火箭军:8.9万人,占该军种总数的31.8%,拥有洲际导弹467枚,占洲际弹道导弹总数的31.8%,导弹发射基地9个。
陆军:45万人,占苏陆军总数的35.4%,共编成53个师,占陆军总数的36.3%。其中,有41个师部署在中苏边境。中型坦克9500辆。
空军:13.5万人,占苏空军总人数的34.7%。编成12个师337个团、4个大队,拥有各型飞机2700架,其中作战飞机1200架,战斗直升机660架。
防空军:13万人,占苏联空军总人数的26.5%。编成3个防空集团军,下辖7个军、3个师、l个大队。拥有各型作战飞机100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2300余部、雷达1000余部。
海军:12万人,占海军总数的28.6%。1个舰队,即太平洋舰队,拥有各型舰艇600艘,总吨位180万吨,其中主要战舰160艘,飞机500架,海军步兵1个旅。
俄罗斯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欧洲部分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而广大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一人。城市人口占全国的73%。1.41亿(2008年政府估计,世界第9名)。人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09名)。性别比为0.88。
俄罗斯军事非常强大。他和美国一样拥有着全球最强大的核武库。它的武装力量主要由陆军、空军、海军三大军种和战略导弹兵、太空兵、空降兵三个兵种组成。武装力量中军人数量为113.4万人。武装力量除正规军外,还包括边防、内务、安全、政府通讯、民防和铁道部队。武装力量由议会、总统、政府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共同指挥,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军队的任务是抵抗外来侵略和履行俄罗斯承担的国际义务;军队人数不得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实行义务兵与合同兵两种兵役制度,服役期限分别为:舰队水兵2年,其它士兵1年半,受过高等教育的1年等。俄海军拥有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里海独立区舰队。
谁知道:印度和欧洲较远,为什么有印欧印欧语系的说法?
印欧语系简介- -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一个语系,使用者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从15世纪起,随着欧洲殖民势力不断扩张,一些欧洲语言陆续传到世界其它许多地区,这是印欧语系分布如此之广的直接原因。今天,以某一种印欧语言为自己母语的人,加在一起有20亿以上。需要指出的是,欧洲的巴斯克语、匈牙利语、拉普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俄罗斯的少数几种阿尔泰语、乌拉尔语言、高加索语言,以及印度南部的达罗吡图(德拉维达)诸语言虽然也分布于欧洲或印度,但均不属于印欧语系。
名称的由来
“印欧语系”这个语言学术术语出现于19世纪中叶,因该语系分布于印度和欧洲而得名。后来德国学者又参照同一模式,将其易名为“印度—日尔曼语系”。理由是,印欧语言中,最东部的阿萨姆语是一种印度语言,而最西部的冰岛语是一种日尔曼语言。这个术语在欧洲学者、特别是德国学者中比较通行。此外还有少数学者用“雅(利安)—欧语系”,但现代语言学最通行的术语仍然是印欧语系。
印欧语假说
早在16世纪,当欧洲的传教士、商人、探险者开始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这一发现应归功于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W.琼斯爵士。他提出了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上述语言之间的相似性。1786年,琼斯在印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梵语跟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古英语之间,无论是在动词词根还是在语法形式方面都显示出系统的相似点,而这种现象决不是偶然的。任何语文学家都不能不承认这些语言衍生自同一原始母语。这种原始母语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简称PIE)。原始印欧语是一种假设的原始印欧人的口头语言,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学者们也只是通过对原始印欧语的若干后裔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来推断出它的某些特征。象吠陀梵语、采用迈锡尼线形文字B的希腊文、赫梯语等语言,到公元前2千世纪就已经明显分化了。通过比较这些已得到证实的分化形式,就能构拟出更为久远的形式。比较语法的研究,对证实“印欧语假说”和确立印欧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如表示“向前”的前缀或词,梵语为pra,古斯拉夫语为pro,希腊语为pro,拉丁语为pro,哥特语为fra;表示“父亲”的词,梵语为“pitar”,希腊语为“pater”,拉丁语为“pater”,哥特语为“fadar”。这些前缀或词明显来自原始印欧语的某两个词,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知这两个词在原始印欧语种的首音应是p。p音在大多数后裔语言中保留下来了,只有在哥特语和其它几种日尔曼语言中才变成了f。又如表示“母牛”的词,在吐火罗东方方言中为ko,梵语为gaus,阿吠斯陀语为gaus,亚美尼亚语为kov,古波斯语为gu,拉托维亚语为govs,希腊语为bo?s,拉丁语为bos,英语为cow。从这些形式可以拟构出原始印欧语名词gwous,并能证明上述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从而使拟构出的形式和关于早期共同来源的假设比较可信。
但是,关于原始印欧语的分布、范围、文化类型和语言结构等文体,一直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文字记录,二是缺少原始印欧社会的文化遗物。学者们根据印欧语一些同源词曾对原始印欧人的故乡加以推测。从印欧语言中有表示“鲑鱼”和“山毛榉”等动植物的词,推测鲑鱼和山毛榉等生长的地方就是原始印欧人的故乡,原始印欧语就是从那里发展起来的。但另一些学者持异议,认为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因为几千年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许多方面都跟今天的情况不大一样。总之,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利用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结论显然各异,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
K类语言和S类语言的二分法
印欧诸语传统上分作两大类:K类语言和S类语言。K类语言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克诸语言、凯尔特诸语言、日尔曼诸语言、以及赫梯语和吐火罗语。S类语言包括波罗的海诸语言、斯拉夫诸语言、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和印度—伊朗诸语言。K类语言得名于拉丁语中表示“一百”的词centum,其特点是保留了原始印欧语的k音,如拉丁语centum(也作kentum),希腊语he-katón,古爱尔兰于cet,吐火罗语k?nt;S类语言得名于阿吠斯陀语中表示“一百”的satem,其特点是把原始印欧语中的软腭塞音k变成齿龈清擦音s,如阿吠斯陀语satem,梵语satam,伊朗诸语言satem,古斯拉夫语suto。长期以来K类语言被看作是构成西部语群,而S类语言构成东部语群。但是随着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一带的洞窟中发现吐火罗语文献,以及释读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语文献,学者们看出,K类语言和S类语言的地理分布不再象早先想象的那样简单。属东部语群的吐火罗语并不术语S类语言,而是一种K类语言,因为它保留了K音。学者们分析赫梯人留下的铭文,发现赫梯语甚至还在原始印欧语分化为西部语群和东部语群之前,可能就已经有了分化。此外,语音方面的其它特点,如bh、dh和gh在凯尔特诸语言、以及斯拉夫和波罗的海诸语言中简化为b、d和g,都说明仅对印欧语言作K类语言和S类语言的二分是不够的,这两种语言只是基本符合印欧语系西部语群和东部语群。只能作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学者们也曾就赫梯语跟印欧语系其它语言的关系争论了好些年,甚至一度导致“印度—赫梯语系”假说。
印欧语言的细分
日尔曼语族:约公元前500年,印欧语西部语群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分化,产生了所谓的原始日尔曼语(也称条顿语),分化的导因是某些辅音发生了系统变化,及所谓“日尔曼语音变”。从而使不送气清塞音p、t、k变成送气音,浊送气音bh、dh、gh变成浊塞音,浊塞音b、d、g变成清塞音。这一现象是德国学者格林在比较某些印欧语词的基础上,于1882年首先发现的,因而称为“格林定律”。日尔曼诸语言就是从这个新阶段发展起来的。日尔曼诸语言分西支、北支和东支:西支包括英语、德语(在德语基础上衍生了依地语和卢森堡语)、荷兰语、弗拉芒语、南非的阿非利堪斯语、以及弗里西亚语;北支包括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和冰岛语;东支的代表是1000多年前已消亡的哥特语。
罗曼语族:又称意大利克语族或拉丁语族。罗曼诸语言的共同母语是拉丁语,它曾经是幅员广阔的罗马帝国的通用语言。罗马帝国衰亡后,各地的拉丁语方言在彼此隔绝的状态下相继发展,最终形成了各种独立的近代罗曼语。罗曼语族通常分为东支和西支,这两支语言的传统分界线是沿斯培西亚—里米尼线走向划出的同言线,它大体上把意大利分为大陆部分和半岛部分。该线以南的巴尔干罗曼语,如罗马尼亚语以及19世纪消亡的克尔克岛上的达尔马提亚语属东支;该线以北的其它罗曼语属西支,包括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以及若干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或方言:普罗旺斯语、撒丁语、利托—罗曼诸方言、卡塔兰(又称加泰隆)语。
凯尔特语族:凯尔特诸语言曾在不同时期分布于安纳托利亚(又称阿纳多卢)到大西洋沿岸的广阔地带。后来,处于上升地位的拉丁语逐渐取代了某些凯尔特语言,使后者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凯尔特诸语言习惯分为两大类:大陆凯尔特语和海岛凯尔特语。前者公元500年以前已消亡;后者指不列颠群岛凯尔特诸语言,以及通行于法国不列塔尼地区的不列塔尼语。迄今仅存的海岛凯尔特诸语言分为北支和南支。北支即盖德尔语支(又称盖尔语支),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以及20世纪已消亡的马恩语;南支即不列颠语支(又称不列塔尼语支),包括威尔士语、不列塔尼语、以及已消亡的科尼什语等。
波罗的语族:仅存立陶宛语和拉托维亚语(又称莱蒂语)。波罗的诸语言,特别是拉托维亚语的某些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印欧语特点。鉴于波罗的语族和斯拉夫语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有些学者主张把它们合二为一,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族——波罗的—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语族:5~10世纪,斯拉夫人从最初的居住地向各方迁移,最后到达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合整个东欧,形成3个斯拉夫人集团:东部、西部和南部斯拉夫人。它们的语言也分为3个相应的分支:东支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西支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卡舒比亚语和卢萨提亚语;南支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以及古教堂斯拉夫语,后者是信奉东正教拜占庭天主教的斯拉夫民族的礼拜仪式语言,也式最古老的斯拉夫语言。
印度—伊朗语族:印欧语系最东部的一个语族,所包括的语言比印欧语系任何别的语族都多,约有60种。分为印度语支和伊朗语支。印度语支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语言至少有9种: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马拉提语、古吉拉特语、比哈尔语、奥里亚语和拉贾斯坦语。其中乌尔都语和印地语被西方学者看作是一种语言,称为印地—乌尔都语,或统称印度斯坦语。其它语言还包括僧伽罗语、吉普赛语等。伊朗语支包括波斯语、普什图语、俾路支语、塔吉克语、库尔德语、奥塞梯语,以及若干使用人数比较少,且已消亡的语言。
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和亚美尼亚语各构成印欧语系种的单独的一个语族。此外,安纳托利亚语和吐火罗语代表了印欧语系两个已消亡的然而却占有一定地位的语族。其中,安纳托利亚语族在历史上分布于小亚西亚(今土耳其的阿纳多卢地区)一带,主要包括阿纳多卢西北部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语,以及阿纳多卢西南部的卢维亚语。嫉妒纪元开始前,这些语言就消亡了。吐火罗语族包括两支方言:东部方言,中国学者习惯称为焉耆语,西方学者多称为吐火罗语A;西部方言,中国学者多成称其为龟兹语,西方学者多称为吐火罗语B。这两支方言消亡的时间不详,有的学者认为是在9世纪以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