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夺冠瞬间家人
一个奥运田径比赛的感人一幕,就是忘了叫什么了,偶然看到的,知道的亲告诉我啊,谢谢了
伟大的失败--约翰·阿赫瓦里的故事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当一次奥运会过去很多年以后,人们或许并不会记住那么多的冠军,但一定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 这里记述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的故事。 说起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有一个最后到达终点的选手,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他的行为不仅仅被誉为"当代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记录他的那些镜头,更是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用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夜幕已经降临,漫长的道路上,只有阿赫瓦里一个人孤独的身影,陪伴他的,是来自摄影师手中的微弱的光线--这一切都只是偶然,因为没有人预计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这个运动员的名字叫约翰·阿赫瓦里,来自非洲的坦桑尼亚。 他一瘸一拐地跑着,简单包扎过的绷带上还在不停地渗出血水,他的腿受伤了。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已经四个多小时了,距离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冲过终点赢取金牌,也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 这是一场有44个国家超过70名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马拉松比赛,阿赫瓦里是其中的一员。 1968年的时候,坦桑尼亚刚刚独立并成立联合共和国不久,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坦桑尼亚的名义参加奥运会。所以,这次来墨西哥参加奥运会的三名队员,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代表国家来参加奥运会感到骄傲。 在马拉松比赛之前,阿赫瓦里的两名队友--一位参加的是拳击比赛,一位参加的是400米跑--都已经完成了赛事,也都没有取得出色的成绩。 而阿赫瓦里就不同了,他是坦桑尼亚这次参加奥运会的一个希望,一个被认为可以第一次为他们的国家赢得奖牌的优秀选手。 当时的阿赫瓦里已经不年轻了,30岁的他出生在坦桑尼亚的阿路沙地区。他的童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一家人住在一座小小的土屋子里,粗茶淡饭和衣衫褴褛构成了他儿时的全部记忆。 然而非洲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却也是他玩耍的好地方,在上学途中,在放学以后,阿赫瓦里就会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在草原上奔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非洲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在世界上风光无限的长跑冠军。 当体育场里的观众已经走得差不多的时候,一阵由远而近的警报器声引起了还留在体育场内的人们的注意,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留在场里做着赛后的收尾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裁判员。 因为很久以前大家就以为全部的运动员都已经完成了比赛,所以,就连通向体育场内环形跑道的大门都已经关起来了。 这时候,在墨西哥城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体育场入口处的大门缓缓地打开,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不如说是走进了--体育场。在场的人都被他的状态惊呆了! 近乎蹒跚的步履,脸上痛苦的表情,绷带和血迹--这一切,在暮色中,在灯光下构成了一幅画面,而这幅画面几乎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就在这天的午后,阿赫瓦里和70多名参赛选手一起开始了奥运会马拉松的比赛,在这个行列里有曾经蝉联过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还有后来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沃尔德,肯尼亚名将纳夫塔利。 比赛一开始,大家都跑得很正常,但到了11公里以后,超过2200米的海拔让许多运动员感到了高原的威力,本来就有伤的卫冕冠军阿贝贝第一个退出了比赛。 到了18公里的时候,一直在低海拔高度训练和比赛的阿赫瓦里也开始难受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头晕,"他后来回忆说:"那种条件导致人疲劳,他们开始晕倒。" 阿赫瓦里感到肚子痛,而且一阵一阵地抽筋,运动医学上叫痉挛。缺氧导致他失去了方向感,除了要尽力向前跑以外,他还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就这样又跑了一公里多,他终于坚持不住摔倒了,结果是右腿严重受伤。 他的教练赞比看到他受伤了,赶紧跑过去为他进行了紧急包扎,用绷带裹住了他的伤口,并且问他还能不能比赛,阿赫瓦里一边因为痛而皱着眉头,一边毫不犹豫地说:"可以。"在耽误了许多时间以后,他又开始跑了起来。 但是跑没了多久,赞比就看出来了,他的这个队员无法再进行比赛了。于是他开始说服阿赫瓦里放弃,到最后甚至开始强迫。 但此时的阿赫瓦里却不这样想。他后来说:"我知道大家都已经结束比赛了,我知道我做得已经够好的了,我的教练也在对我说,放弃吧。但我却在心里对自己说,要继续!" 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就像挪进体育场一样,阿赫瓦里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工作人员、裁判,还有那些为数不多的观众。当他们明白了阿赫瓦里的状况时,全部都停下了手中的事,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起为这位来自非洲的运动员鼓起掌来。而阿赫瓦里则一面继续慢慢地跑向终点,一面有礼貌地向所有给他鼓励的人回礼。 这一幕被当时的拍摄者誉为"奥林匹克史上最伟大的一幕"。 终于到达了终点,此时的终点门已经被拆掉了,但响在体育场各个角落的掌声,变成了对阿赫瓦里最好的奖励。 刚刚通过终点,他就精疲力竭地倒在了地上。被送进医院以后,一直修养了两周的时间。在医院里,他对媒体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 这句话,在当时成为了媒体的热点,而在后来,则变成了激励成千上万人的信念。
里约奥运仅第23,东京奥运一掷夺金,“刘诗颖奇迹”有太多故事
“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努力。”这是刘诗颖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下的座右铭。在2020东京奥运会标赛场上,28岁的刘诗颖第一投便拿下66.34米的成绩,并以该成绩一举夺魁。很多人称她夺冠是爆冷,殊不知,夺冠的背后离不开刘诗颖克服伤病的坚韧,教练团队制定训练的不易和家人默默的支持。
刘诗颖的教练团队为她制定的训练都是按照奥运会四年一个周期进行的,当时的目标也是奔着奥运会金牌去的。正当所有人都按照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比赛时,疫情却无情地席卷全世界,本该2020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也因此延期一年。这对将所有精力完完全全投入到备战中的教练员团队和刘诗颖本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打击。
目前,从东京凯旋的郭庆仙正在接受隔离,再次回忆爱徒东京奥运会之旅时坦言,刘诗颖有必胜的把握,但也存在一定难度。尽管在奥运会前刘诗颖旧伤复发,郭庆仙仍然十分信任她,不断安慰爱徒“一切都来得及”。
五年来,无论是体能、技术方面基础都打得十分扎实,加上教练团队作为后盾,郭庆仙的信任绝不是盲目自信,她凭借自己多年的带队经验,完美避开了所有弊端。决赛前,郭庆仙特别叮嘱刘诗颖:“第一枪一定要出成绩,否则后面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反之受影响的就是其他人。”
于是,刘诗颖上演了一掷定乾坤的好戏。这出好戏成就了中国奥运 历史 上的第一块标枪金牌。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是刘诗颖首次参加世界大赛,在田径女子标枪资格赛中,她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排在第23名无缘决赛。一年过后的世界田径挑战赛,刘诗颖就以66米47的成绩夺得女子标枪冠军,同时打破吕会会在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上创造的66米13的亚洲纪录。2018年,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大阪黄金大奖赛,刘诗颖以67米12获得女子标枪冠军。2019年多哈世界田径锦标赛,刘诗颖以65米88获得女子标枪银牌。2020年,在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标赛上,刘诗颖凭借在第六轮掷出的67米29,在创造个人最佳的同时,也实现了逆转夺冠。
从比赛数据就能明显看出,刘诗颖正在不断进步,绝对有夺得奥运会冠军的实力。从奥运会第23名一跃成为奥运冠军,刘诗颖是用实打实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东京奥运会首掷便确立冠军更是彰显了她的统治力。其实,面对投出这个赛季世界最好成绩71米40的安德烈奇克,刘诗颖也没想过自己能拿到金牌,比赛结束后她自己都觉得很意外,形容自己“就和做梦一样”。
备战奥运期间,伤病都给她的成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得知奥运可能取消之后,她非常失落、紧张、着急。当谈到夺冠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不容易,而是感激整个团队对她的付出,她哽咽地表示:“我觉得自己并不强大,真正强大的是我身边的人,他们推着我走。感谢祖国、感谢团队、感谢身边所有人。”刘诗颖说,这次奥运之旅最难忘的便是知道自己锁定冠军的时候,回头看到亲友团为她加油的那个瞬间,再就是在领奖台上奏响国歌的一个瞬间,“其实我戴着口罩,但是我唱歌的时候我的声音是颤抖的。”
刘诗颖夺冠的那一刻,他的父母正守在电视前观看直播,妈妈车寿荣激动地不能自已,“刘诗颖,杠杠的!太棒了!”为了给女儿加油助威,她早就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闺女加油,,成功一定属于努力勤奋刻苦的你”。当胜利真的来临时,爸爸妈妈双双流下了热泪,刘妈妈车寿荣备好了她最爱吃的小龙虾等她回来要好好犒劳她。作为厨师的爸爸也十分豪气地说:“闺女点啥做啥”。
说起荣归故里,这里面还有一件小趣事。刘诗颖的父母在烟台市牟平区经营一家饭店,五年前把饭店的名字改为奥运饭店。对此,妈妈车寿荣笑着说:“闺女是练 体育 的,叫奥运饭店也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期待在里面。”
家里的饭店改名为奥运饭店一度给刘诗颖带来不小的尴尬,因为她每次回老家,邻居们见了她都会开玩笑地喊道:“奥运冠军回来了!”这让她觉得非常不自在,因为那时自己还不是奥运冠军,邻居们的打趣,给她带来了很大压力,所以为了避免尴尬,她每次回去都会尽量躲避着乡里乡亲。
以后,她再也不用躲了。
北京奥运会冠军故事
雅典奥运会后冼东妹宣布退役,并于同年10月结束了10年爱情长跑,结婚、生女,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2007年初,冼东妹相应祖国的召唤,依然重返柔道训练馆,但对于一名已是33岁“高龄”的女队员而言,复出之路注定艰辛,卫冕之路更是布满荆棘,但冼东妹却信心满满。
事业、家庭不可能两者兼顾,冼东妹第一件事情是给5个月的女儿断奶,随后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体重恢复至比赛标准,并在全国赛一举夺魁。年底举行的团体世锦赛上两度出战,力助中国队登顶,此后相继夺得2008法国超A级赛和匈牙利A级赛冠军,国内最后一站选拔赛“一本”扳倒之前排名第一的李营,奥运积分跃升为该级别第一位并将52公斤级奥运入场券收入囊中。
冼东妹说,自己能重新站在奥运会赛场上关键因素在于心态,放平和了自然也就轻松了很多。同时她还对自己的领导表达了谢意,从复出、训练到每一场比赛,领导从未给过她压力,正因为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她才有了冲击的柔韧度。
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冼东妹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放在心里,偶尔通过电脑听一听女儿牙牙学语,哑哑学语,尽管听不懂却充满了喜悦,“一路走来我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我的老公,他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提起丈夫和家人,冼东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4年后的北京,冼东妹凭借自己的坚持、毅力和实力,延续了在雅典奥运会的辉煌。此前,冼东妹曾表示,为了圆奥运卫冕梦,除了要感谢很多人外,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她的女儿,相信这枚北京奥运会金牌,将是冼东妹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陈燮霞在番禺榄核镇大坳村陈燮霞的家,她的父亲激动地叫喊“细妹(陈燮霞的小名),加油啊!”陈燮霞8岁就能拉动几百斤的大板车,力气很大,这种天赋让她轻易地被挑进番禺业余体校。
陈细泉对本网记者说:“如果没练举重,细妹一辈子也出不了这个村子。她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她妈就盼着她早点回家。”
今年5月,陈细泉曾说起过陈燮霞举重的故事。小学四年级,阿霞被启蒙教练黎炳明挑选到体校练举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的陈家,并不知道这是一项什么运动。后来看到举重运动员们各个膀大腰圆,在陈细泉的心里,唯一的女儿要长得亭亭玉立,他担心得把陈燮霞从体校领了回来,后来经过教练的解释,他才认识到练小级别的阿霞,在体型上不会有太多改变,这才放下心来。
1999年,陈燮霞成绩优异入选八一队,此后便留在了北京。九年来她回家仅仅三趟,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足1个月。最近一次与家人见面已是两年前。父亲还清晰的记得那次情景:陈燮霞一身轻便的运动服,在500米外的村委会办公室中,由于离家多年,那时村里已经没多少人认得她。
陈家门口栽种多年的龙眼树已经是硕果累累,此前陈燮霞的父母一直舍不得摘。当“细妹”如愿夺得女举48公斤总成绩冠军之后,陈家父母兴奋地摘下树上的果实并且分发给现场的所有嘉宾品尝。
“陈燮霞12岁开始进入伟伦体校训练。”钟成灿是伟伦体校的一位教练,在陈燮霞12岁进入体校接受正规训练后,一直带她到进入八一队。
“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运动高峰期是在19-20岁,陈燮霞一直坚持到今天,把奥运冠军捧回了家,实在不容易。十几年来,她一直都很努力,很能吃苦,坚持不懈。”
“我一直觉得这个孩子特别能吃苦,领悟力很强。身体素质、动作速度、技术都不错,心理意志都很稳定。但以前在省赛时,陈燮霞的成绩并不突出,2002年7月份还曾经想过放弃自己的举重生涯。”
庞伟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到了回民中学。庞伟的姑姑庞艳春介绍说,庞伟小时候爱玩枪是出了名的,家里边像武器库一样堆满了各种“”,电视里那些打打杀杀的枪战片也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庞伟跟枪就跟有缘一样。”
2000年,庞伟14岁了。9月份的一天,一个街坊对庞伟说:“你这么爱玩枪,干脆去练习射击得了。”这个提议委实让正庞伟兴奋莫名,玩具枪尚如此好玩且威风,况真枪乎?家长见状,通过一个叫霍红艳的教练找到了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射击中心的张广伟教练。“既然孩子喜欢,就让他练练呗。”当然,也只是“练练”而已,当庞伟在射击上花去大量心思后,直线下降的学习成绩也让父母很是不安。与大多数家长观念相仿,庞伟的父亲庞彦宏、母亲蔡东芳还是希望这个听话的孩子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庞伟这个孩子非常听话。眼看着自己刚刚摸到打枪的门道就要离开,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大人还是能看出来他是不愿意的。”庞伟姑姑庞艳春就这么一个侄儿,也见证了当年的艰难抉择。
之所以是艰难抉择,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学业有成才算人生的正途,所有人似乎都不愿放弃进入这条道的人任何一点可能。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兴趣和学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张广伟教练找来了,对庞伟的父母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对别的孩子,不练也就不练了,我不说什么,但是对庞伟,不让他练射击才是误人子弟。教练撂下的这句话对庞伟父母触动很大,也改变了他们对“误人子弟”的看法。
2000年,庞伟14岁了。9月份的一天,一个街坊对庞伟说:“你这么爱玩枪,干脆去练习射击得了。”这个提议委实让正庞伟兴奋莫名,玩具枪尚如此好玩且威风,况真枪乎?家长见状,通过一个叫霍红艳的教练找到了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射击中心的张广伟教练。“既然孩子喜欢,就让他练练呗。”当然,也只是“练练”而已,当庞伟在射击上花去大量心思后,直线下降的学习成绩也让父母很是不安。与大多数家长观念相仿,庞伟的父亲庞彦宏、母亲蔡东芳还是希望这个听话的孩子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庞伟这个孩子非常听话。眼看着自己刚刚摸到打枪的门道就要离开,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大人还是能看出来他是不愿意的。”庞伟姑姑庞艳春就这么一个侄儿,也见证了当年的艰难抉择。
之所以是艰难抉择,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学业有成才算人生的正途,所有人似乎都不愿放弃进入这条道的人任何一点可能。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兴趣和学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张广伟教练找来了,对庞伟的父母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对别的孩子,不练也就不练了,我不说什么,但是对庞伟,不让他练射击才是误人子弟。教练撂下的这句话对庞伟父母触动很大,也改变了他们对“误人子弟”的看法。
在争夺奥运入场券的比赛中,庞伟在省队时的教练张胜阁和多名教练全程陪同,为庞伟制作了详尽的比赛,做了大量工作,这次,庞伟能够再次进入国家队征战奥运,与这些教练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庞伟是个的孩子。早年,他遇到了张广伟这样慧眼识才的伯乐。到了省射击队,张胜阁教练与他是师徒,也是朋友,对他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名将王义夫也是庞伟的贵人。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这么好的教练带庞伟。有了这些教练的精心安排,我们做家长的才会放心地把孩子交出去。”庞彦宏在电话里对三位教练心存感激。
2000年9月,出于乐观的预期,庞彦宏让儿子选择了退学的决定。回想起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再看到现在爱枪的儿子已经在与枪的耳鬓厮磨之间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庞彦宏笑得十分爽朗。同时,包括三位教练的很多人,连同庞伟自己都相信他会在射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曾在一次接受记者访时表示过,他的偶像是王义夫,他的理想是做这位奥运冠军的接班人,北京才是冠军之路的开始。
2006年,庞伟於克罗地亚举行的萨格勒布世界锦标赛中与林忠仔和谭宗亮组合,并於男子团赛10米气的预赛压倒俄罗斯,以首名姿态晋身决赛,最终赢得金牌。在之后进行的男子个人10米气决赛以683.3环夺得金牌。12月2日,他在2006年多哈亚运,他再次与林忠仔和谭宗亮组合参与男子团体10米气小项,在决赛中,他们以1744环以4环之差胜南韩,赢得中国於该届亚运中的第6面金牌,当中,庞伟取得588环的成绩。3日后的男子团体50米小项决赛,庞伟与谭宗亮及徐坤以1682环赢得金牌,是庞於亚运中的第二次金牌。
郭文珺
19年,13岁的郭文珺进入了西安市军体校,举起了心仪已久的,但在最初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超人的天赋。2003年城运会上,发挥欠佳的她仅打了个第九名,文珺顿时心灰意冷,再加上她的年龄也不适合再继续打青少年比赛,队里就让她先休息调整一段时间。郭文珺在家里没呆多久,就出去打工了。在商场里的一个卖体育服装的柜台,郭文珺找到了一份售货的工作。打工不易,对于从8岁起便一直在队里过训练生活的郭文珺来说更是如此。上班不能迟到,下班不能早退,对老板要言听计从,对顾客还要赔上笑脸。艰辛的打工生活让小郭感觉到——训练虽然枯燥,但也是一种幸福。
“真的放下了枪,才知道有多么爱它。既然是真的热爱射击,那又为什么要放弃呢?”这样的念头反复在郭文珺的脑海中回荡。最终,度过近一年的打工生涯后。在家人和恩师黄彦华的鼓励下,郭文珺终于重新鼓起勇气,再度举起了心爱的。
再度踏进市军体校的射击馆,带着“既然决定回来,就一定要打出个名堂来!”的誓言,埋头苦练的郭文珺,很快便显示出了超人的射击天赋。对此,当了她八年教练的黄彦华深有感触。“这孩子不管从技术上还是比赛的状态上,都很不错,特别是心理素质上,自我控制特别好。各方面都是个练射击的好苗子。”
2006年3月,刚刚入选国家队不到半年,郭文珺便一鸣惊人,一举夺得气团体金牌、个人银牌,首次出国参赛就赢得满堂彩。以至于王义夫竟然公开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就是一块射击的料,她是一百年才会出一个的射击天才。”
王总教练的眼光果然独到。2008年8月10日,入选国家队仅2年多,首次亮相奥运会的郭文珺,便在队友任洁失手的不利情况下,时隔八年重新为中国夺回女子气金牌,也写下了西安奥运历史上一页辉煌的新篇章。 来源《西安晚报》
张湘祥
张湘祥从8年前悉尼奥运会男子举重铜牌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奖牌的色彩更加灿烂,王者回归。每个奥运冠军的背后都有着让人动容的故事,张湘祥也是如此。 一个只有25岁的老将,从17岁一战成名到后来因伤昏迷两天两夜,举重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就这样成为了张湘祥挥之不去的噩梦。好在,风雨过去见彩虹。因为热爱,举重带给张湘祥的果然还是快乐。一枚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这一刻,张湘祥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小顽童17岁成名
张湘祥从小就没吃过苦,练举重纯粹是因为身体条件太好了。
张湘祥出生在福建龙岩,他的父亲张雨和是做装潢生意的,家境算是不错。幸福的童年在欢笑中度过,张湘祥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力量。“八九岁的时候,他就能提得动平常只有大人才能提的一桶水了,加上比较胆大调皮,因此从小就显得活泼,像个小顽童。”张湘祥的母亲黄玉曼说。
力气这么大,又调皮,得给他找个地方管起来。在启蒙教练朱日平的执著下,本来很心不甘情不愿的小张湘祥就这样走上了举重之路。从8岁进入龙岩少年体校练习举重,12岁时张湘祥就被北京体育大学的谢勇教练选入北体大竞技体校。1999年,张湘祥首次参加全国大赛一鸣惊人,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独揽56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于是,他顺理成章进入国家队,并成为了国家举重队最年轻的选手。
一年后,2000年9月16日,年仅17岁的张湘祥踏上了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他最终获得男子56公斤级铜牌。一战成名,张湘祥成为了中国举重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奖牌得主。
少年英雄多磨难
悉尼奥运会归来后,就在张湘祥的实力再次逐渐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时,一个让他至今都胆战心惊的意外发生了。
2003年,张湘祥备战雅典奥运会时在训练中腰部受伤,医生在为他打封闭时将药水打到了他的腰椎里,张湘祥立刻陷入了昏迷,而这一昏迷就是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才有知觉,算是保住了命。”张湘祥回忆说,“醒了之后,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心理那关是怎么也过不去。”张湘祥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怀疑。
强势回归 再创辉煌
“举重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我也越来越明白了。我热爱举重,我要在举重台上证明自己,这难道不才是最重要的吗?”张湘祥说。
就这样,2006年,张湘祥重新出发。当年就获得了全国冠军赛62公斤级亚军,2007年则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然后就是最关键的奥运选拔赛。今年4月在泉州举行的选拔赛中,在自己的家乡父老前,张湘祥用3个第一宣告他的强势回归。
“现在的我和8年前已经不同了,这些年经历了太多,而我也长大了。”张湘祥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也将有可能退役。”昨天比赛结束后,张湘祥这样说,“如果离开举重并不是我对举重没有感情,而是想知道自己除了举重还能不能做得更多、更好。”
谢思埸奥运会再夺金,场外的妈妈姐姐有多激动?
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单人三米板项目如期落幕,谢思埸凭借出色稳健的发挥,顺利取得了本场赛事的冠军!赛后,不止谢思埸,远在广州关注着他比赛的家人们也都激动落泪,这枚奖牌无论是对谢思埸还是他的家庭来说,意义都是无与伦比的。
谢思埸奥运会再夺金,场外的妈妈姐姐有多激动?都看哭了
谢思埸在比赛刚开始的第一跳,就以出色的成绩锁定了冠军,比赛过程中,第一的位置从未旁落,在最后一跳中谢思埸居然拿到了100.70分的高分,令在场的观众都跟着沸腾了!看来裁判也被他深厚的基本功与出色的实力深深折服。这是既男子双人3米跳板项目之后,谢思埸在本届奥运会中取得的第二枚金牌,顺利达成双金王成就!谢思埸终于弥补了五年前因伤无缘奥运会的遗憾,经过漫长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较量之后,谢思埸再次创造了奇迹!五年前,谢思埸由于接受了腕骨骨折的恢复手术,遗憾错过了里约奥运会,甚至由于严重的伤势,医生嘱咐他最好不要再继续跳水了,这对处于运动员黄金阶段的谢思埸的打击无比深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在教练与家人的帮助下积极恢复治疗,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的恢复治疗,更是卖掉了家里的厂房,终于,带着脚里的两根钢钉和一根铆钉,他再次奔赴奥运赛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两块金牌。
这场胜利对于谢思埸来说,过程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艰难,背后的辛苦与心酸难以想象,赛后的谢思埸更是几度落泪,哭着唱国歌的样子深深的印在每个观众心里,但是熬过漫长黑暗,谢思埸终于收获了独属于他的光亮!
全红婵被捧上神坛后,家中大门紧闭,得知真相后,为什么网友怒了呢?
全红婵能够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这样的佳绩离不开一位教练的指导,他就是全红婵开始跳水梦想的地方。全红婵离开湛江体校之后,在广东跳水队呆的时间最长,而在全红婵夺冠之后很多人在回忆起全红婵的成长经历时都提到了何威仪教练,何教练之于全红婵就是她体育事业上的父亲。
从全红婵进入国家队到参加东京奥运会,这期间何教练还是一直陪伴在全红婵的身边。2020年奥运会选拔赛之后,何教练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她的爱徒全红婵成功入选了奥运会参赛人员的大名单,知道这个消息后的何教练欣喜若狂。
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年仅14岁 的跳水小将全红婵,在比赛中以466.2分 夺冠。2014年的夏天,全红婵在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开始了她与跳水的“旅程”。
在这座封闭式管理的学校里,年仅7岁的她,每天需要用三四个小时练习跳水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刚接触跳水时,从高处入水最需克服的就是恐惧感,全红婵也是如此。为了克服恐惧,她用了“最笨”的方法——多练。
全红婵的启蒙教练郭艺称,在平日的训练中,全红婵会经常为自己加码 。如果跳下来发现动作没做好,她会自觉地回到台上继续跳,直到觉得可以为止,从不喊累。
中国跳水梦之队还是那么强,丝毫没有让人失望,年轻的运动员们还是那么给力,尤其是张家齐,陈芋汐和全红婵。14岁的全红婵在女子跳水比赛中,拿到了三局满分的成绩,直接锁定了冠军,而她背后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出生平凡,但是非常努力。好在这一次她成功了,她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她夺取冠军之后可谓是一战成名天下知,在她成为奥运冠军之前根本没有人听过这个名字,而当她一战成名之后瞬间无一不知无人不晓,无论是我国央视还是东京奥运会官方都有直接点名表扬她的。
很多人也都称她为跳水“天才”而央视表示不能只用一个天才来概括她事实也确实如此,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私下刻苦的训练便不会有她今天的表现。
据了解全红婵在平日训练的时候表现得十分刻苦,就连她的教练都表示本身全红婵就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她的手状可以很好地压住水花而她自己本身训练也十分刻苦每天最少完成四百跳的训练,而她之所以如此用力的训练都是因为她有一个出身并不好的家境。
在比赛场上,陈芋汐和全红婵可能是竞争者,因为她们都是中国跳水队的一员,差不多的年纪,同样高超的水平,都可能成为中国的跳水女神。不过私下里的她们其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因为都是从小离开家,开始训练生活,彼此间的陪伴胜似家人。都是十几岁的年纪,平时的爱好就是互相打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