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之vs罗斯托夫-苏维埃对格罗兹尼
俄罗斯进过几次世界杯
俄罗斯进过10次世界杯。
俄罗斯世界杯冠军没有。俄罗斯参加了十次世界杯。俄罗斯队的前身苏联国家足球队是欧洲知名的劲旅。从1958年开始,俄罗斯队以及前身苏联队曾经10次打入世界杯。
俄罗斯本期国家队大名单:
门将:萨福诺夫(克拉斯诺达尔)、安东-舒宁(莫斯科迪纳摩)、谢利霍夫(莫斯科斯巴达)。
后卫:德兹基亚(莫斯科斯巴达)、扎伊卡(索契)、谢尔盖-捷列霍夫(索契)、马克西姆-欧斯本克(罗斯托夫)、丹尼尔-克鲁格维(泽尼特)、阿列克谢-苏托尔明(泽尼特)、德米特里-奇斯蒂亚科夫(泽尼特)、伊利亚-萨莫什尼科夫(喀山红宝石)、伊戈尔-迪维耶夫(莫斯科中央陆军)。
中场:巴里诺夫(莫斯科火车头)、热马莱特迪诺夫(莫斯科火车头)、萨维利(苏维埃之翼)、阿里森-扎哈里扬(莫斯科迪纳摩)、丹尼尔-弗明(莫斯科迪纳摩)。
阿列克谢-伊奥诺夫(克拉斯诺达尔)、库兹亚耶夫(泽尼特)、安德烈-莫斯托沃伊(泽尼特)、亚历山大-埃罗钦(泽尼特)、巴卡耶夫(莫斯科斯巴达)、格列波夫(罗斯托夫)。
前锋:斯莫洛夫(莫斯科迪纳摩)、安东-扎伯洛特尼(莫斯科中央陆军)、伊万-谢尔盖耶夫(泽尼特)。
二战双方伤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德国调遣南方集团军群全速进攻,迅速穿越俄罗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场夏季攻势被命名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以及第一、第四装甲集团军。在1941年,南部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地区,并被调往发动进攻的地区。
然而,在战略中,进行了介入,并命令该集团军分成两个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A军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并按原向南推进至呒铀鳌D喜考?啪麭军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和赫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其目标是东渡伏尔加河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如此重视占领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几个原因:这是伏尔加沿岸的主要工业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将保障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左翼;另外,该城市的名字正是的死敌斯大林,如能攻占这个城市,将对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当然,斯大林也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视。
1942年4月5日发布的战争密令:第41号指令。企图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战役初期
蓝色行动原定于1942年5月开始。但是参与该行动的部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包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直到当年6月,这座城市仍未被占领,因此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数次推迟蓝色行动。与此同时,苏联铁木辛哥元帅领导 南方面军主力发动了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却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942年6月28日,作为蓝色行动的序幕,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发起了攻击。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的进攻起初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几乎未进行有效的抵抗,便向东迅速撤退。虽然苏联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另一部分德军从侧翼进攻,导致了防线的崩溃。德军将苏军两次包围,并歼灭大部份苏军。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尔科夫的东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后米里洛夫的罗斯托夫-奥比拉斯地区。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 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便直接参与指挥,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A军群。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四装甲军团与第六集团军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未能一举突入斯大林格勒。由于第四装甲军团没有达到配合A军群合围苏军的目的,再次改变了主意,命令第四装甲军团重新加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苏联指挥层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7月,苏联制定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斯大林格勒的东面是宽阔的伏尔加河,在河对面布置了刚刚组建的第62集团军,其指挥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到7月底,德国军队已经将自己的阵地推进到顿河对岸。德国人利用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盟友的军队来巩固防线。第六集团军已经距离斯大林格勒仅数十公里,而位于其南面的第四装甲军团也开始北上协助对这座城市的攻击。在南面,A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地区。也无法再对北面的B军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 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实施反突击,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防御,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减轻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惨重。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和。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仍然支持戈林的,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
1943年1月30日,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 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为什么俄国势力控制全国大多土地和人口,还是没有战胜刚刚新生的苏维埃?
首先,苏维埃握有由工农赤卫队、现役军人组成的强大武装力量,据说军队中有超过70%的人同情革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专业技术兵种。如炮打冬宫的阿芙乐儿巡洋舰等。因此新生的苏维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孱弱。
其次,苏维埃对内宣传着重强调要退出一次大战,给俄国人民以喘息之机。这一点获得了大批受到战争摧残的俄国士兵和民众的支持。而白军由于背后英法等国的存在,准备将一战进行到底,因此苏维埃得到了民心。
再次,苏维埃鉴于形式的严峻,强制实行了粮食征收制度。虽然弊病丛生,但是在当时确实极大地解决了红军的后勤保障问题。而白军由于背后支持者观点不同、利益交结,导致矛盾丛生。根本无法齐心协力进行作战。因此最后被红军各个击破。
最后,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苏维埃迅速控制了各个大中城市。也就是说控制了俄国经济的精华部分。所有的重工业中心,如图拉、罗斯托夫等地都被红军控制,红军的装备极大改善,并不比外国干涉军差。
2战中,苏联重大战役的死伤,指挥者?
斯大林格勒战役
巴巴罗萨作战失败后,进攻苏联的雄心不减,他认为斯大林格勒,一个以苏联英雄斯大林为名的城市,攻占他会使苏联人崩溃,所以这个城市成为的进攻对象。
德军靠着先进的战机,于开战初段攻下火车站、码头及西部的山区,更进逼市区。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迅速击毙。攻入城中的德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援。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马马耶夫冈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最后德军因为损失太多兵(东线上四分之一德军)而撤退,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这场战役是二战欧洲战场的重要战略转折点: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日期:1942年8月21日—1943年2月2日地点: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斯大林格勒结果:苏联胜利参战方纳粹德国
罗马尼亚
意大利
匈牙利
克罗地亚独立国苏联指挥官阿道夫·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赫尔曼·霍特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内斯库
伊塔洛·加里巴尔迪
古斯塔夫·亚尼约瑟夫·斯大林
瓦西里·崔可夫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朱可夫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尼基塔·赫鲁晓夫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安德烈·叶廖缅科兵力500,000(第六集团军)1,700,000伤亡约850,000人
约200,000人被俘
5000多人存活约750,000人
约40,000位平民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士兵
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派出305万大军入侵苏联,并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联红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被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德国中央集团军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珍珠港遭到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一、总的企图
坚持关于东方战局的原来的基本方针,要点是:中路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的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
考虑到冬季会战的后果、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和运输状况,上述目标只能逐步地达到。
因此,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一俟包围地区形势的发展允许,或者从别的地方抽出了足够的兵力,就应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和夺取英格曼兰(苏联的旧省名,位于纳尔瓦河以东,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以南)。
二、作战指挥
1、在泥泞季节结束之后,陆、空军的首要任务是为实施主要作战创造条件。
为此,需要稳定和巩固整个东线和陆军后方地区的局势,以便能为主要作战方向调集尽可能多的兵力,而在其他战,则应以最少的兵力来对付敌人的各种进攻。
但是,为此目的,凡根据我的指令必须实施有限目标的进攻的地方,也应大量投入陆、空军所有可以动用的进攻兵器,以取得迅速的、决定性的战果。唯有如此,才能在大规模春季作战开始之前再次增强我方部队必胜的信心,同时使敌人认识到其所处的绝望的劣势地位。
2、 在这方面,当前的任务是,在克里木,肃清刻赤半岛之敌并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为了做好这次行动的准备,空军,不久以后还有海军,其任务是最有效地切断敌人的黑海和刻赤海峡的补给线。
在南部地区,须在顿涅茨河沿线分割并歼灭在伊久姆两侧突入之敌。
在东线的中段和北段,还需要对战线进行调整;这只有在目前的作战行动和泥泞时期结束之后才能最后予以考虑和决定。但是,在这里,一旦情况允许,就必须通过缩短战线来腾出必要的兵力。
3、东线的主要作战行动。
正如上面强调的,东线主要作战行动的目标是,占领高加索,沉重打击并歼灭位于沃罗涅日以南、顿河以西及以北地区的苏军。由于参加此次作战的部队在抵达时间方面的原因,此次作战只能通过一系列逐次进行、但彼此间互有联系或互为补充的进攻来完成。因此,从北到南,在时间上应协调好这一系列进攻,以便在实施每一次进攻时,都能保证将陆军、特别是空军的兵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于关键地区。
现在已经很清楚,苏军已不怎么惧怕战役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就像在维亚济马一布良斯克双重会战中那样,使各个突破口能对敌人形成严密的包围态势。
应避免:
由于包围部队改变方向太迟而使敌人获得逃避被歼的机会。
不允许发生下述情况:
装甲与摩托化兵团由于推进太快太远而与后续步兵部队失去联系,或者装甲与摩托化兵团没有可能通过它们自己在被围苏军的后方施加直接影响,来支援在前面艰难作战的陆军步兵部队。
也就是说,除了要达到大的作战目标以外,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调动和指挥己方部队丢歼灭已受到攻击的敌人。
从奥廖尔以南地区向沃罗涅日方向实施的全面进攻或突破,将拉开整个作战行动的序幕。在两支用于实施包围的装甲与摩托化兵团中,北方的要比南方的强大一些。此次突击的目标是占领沃罗涅日市。一部分步兵师的任务是,在从奥廖尔向沃罗涅日方向的进攻出发地域之间立即建立一道强大的防线;而装甲与摩托化兵团的任务则是,以其左翼从沃罗涅日地区出发,沿顿河向南继续实施进攻,以支援大概从哈尔科夫整个地区向东实施的第二次突击。即使在这里,首要目标也并不是突入苏军防线,而是在向顿河下游推进的摩托化兵团的协同下歼灭苏军兵力。
此次作战的第三次突击应这样实施:向顿河下游突击的部队,应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另一支从塔甘罗格一阿尔捷尔诺夫斯克地区出发、在顿河下游与伏罗希格夫格勒之间渡过顿涅茨河向东推进的部队汇合。接着,这些部队应与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的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
如果在作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占领了完好无损的桥梁之后,出现了在顿河东段或南段建立桥头堡的可能性,那就应加以利用。无论如何必须力争到达斯大林格勒市,或者至少将它置于我重武器的杀伤范围之内,使之成为被摧毁的又一个军备和交通中心。
如果能完好无损地夺取罗斯托夫的桥梁,或者能在顿河南段建立可靠的桥头堡,那么对下一步继续实施预计的作战行动,是特别有利的。
为了阻止顿河以北苏军主力渡过顿河向南逃窜。重要的是,应前调装甲部队和快速部队(如有必要,这些部队可由临 时组建的部队组成),以加强从塔甘罗格地区向东推进的兵力集团的右翼。
为了与这些突击行动的推进速度相适应,不仅要考虑对进攻作战的东北翼侧实施强有力的掩护,而且要立即着手沿顿河构筑阵地。在这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立最强有力的对坦克防御。在开始选定阵地时,就要考虑到它们在冬天也能使用,并要以各种手段为此做好准备。
为了占领在这次作战中延伸得越来越长的顿河战线,应主要调用盟国的部队;而德国部队则作为强大支援力量部署在奥廖尔和顿河之间地区以及斯大林格勒地峡,另外在顿河战线的后方再留置一些德国师作为预备队使用。
在我方地段上,盟国部队大体上应这样配置:最北面是匈牙利部队,接下去是意大利部队,最东南面是罗马尼亚部队。
4、考虑到季节条件,为了达到作战目标,必须保障部队渡过顿河向南继续快速机动。
三、空军
空军的任务是,除直接支援陆军之外,应加大防空密度,掩护“南方”集团军群地域内的部队开进。特别是应加强第聂伯河铁路桥的对空防御。
如果发现敌人在开进,就应持续切断其主要交通线路和通向作战地区的后方铁路线,并且首先应对顿河上的铁路桥实施破坏性攻击。
作战开始时,应集中力量攻击和摧毁进攻地区内的敌空军及其地面设施。
必须保障够字学部胜能迅速转移到中部和北部作战地区。为此所必需的地面设施应保留在尽可能远的地方。
四、海军
在黑海,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只要我方战斗部队和警戒部队所拥有的运输手段以及船只的运载能力允许,就应通过海上运输来减轻陆军和空军在后勤补给方面的负担。
鉴于俄国黑海舰队的战斗力尚未受到削弱,因此,被调到黑海的轻型海军部队在那里尽早作好战斗准备,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保卫波罗的海,手段是将俄国舰队封锁在芬兰湾中域。
五、我下达的关于保密问题的原则性命令,应重新成为所有参与准备工作的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至于对盟国应取什么态度,将根据本指令作出专门的规定。
结局
的过份野心勃勃,在他的干预下变得更得复杂,加上过份低估苏联红军及其指挥官的能力,虽然第6军团的投降在一般德国人看来是严重的困难及认为是他个人的困难,而苏军的反攻 - 天皇星行动及土星行动亦令德意志国防军从前进中的高加索地区撤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